有次在小區裡的,我看到有兩位女士站在大門前,前面的人打開鐵門出去後,門就關上了。後面推著電動摩托車的女士想趁機通過,結果被門碰到了車軲轆。她很生氣地責怪前面的人沒素質。我想了想,覺得其實沒必要生氣,前面的人可能根本沒注意到她,不是故意的。但那位生氣的女士卻陷入了自己的幻想世界,沉浸在情緒裡。
我試著分析她的心理,她可能在那一刻感覺很“無助”,需要人幫忙推著車過門,但沒得到幫助。這種“無助”讓她覺得自己“無能”,產生了羞恥感。而她的怒火,其實是對自己“無能”的一種表達。
這種反應其實是從小時候就有的。小時候,我們渴望父母幫忙,但長大後,我們被要求自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是會有依賴別人的想法,希望得到保護。當一個人總是抱怨時,其實是因為還沒有真正的自立,還在孩子和成人之間糾結。
自立在中國文化裡很重要,有很深的內涵。自立不僅是對自己的獨立,也是對別人的貢獻和服務。在這個過程中,人要不斷成長,迎接生活的挑戰,有面對現實的勇氣,活在當下。自立不僅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也是對人生的深刻領悟。就像《大學》裡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發揮明德,親近民眾,達到至善,這就是自立的目標。這種自立的過程,讓人不再依賴別人,而是真正成熟起來。在《論語》裡,孔子表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這就是自立的典型狀態。顏回的早逝讓孔子感嘆再也沒見過這麼自立的人。這說明在古代,自立就是一種很珍貴的品質。
我以前也是個愛抱怨的人,後來明白了,抱怨和對別人的憤怒是因為自己對人生的消極態度。真正的自立是不再希望別人為自己負責,而是主動面對生活的各種情況,敢於面對現實。通過自己的努力,我慢慢走向了自立,發現這是成熟的必經之路。抱怨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對自己能力的逃避。過度抱怨的人往往不能正視自己的不足,沉浸在對別人的責備中,逃避了成熟要面對的現實。而真正的自立者會把挫折和困難當成成長的機會,努力克服,更加堅定地走向成熟。
我對自立的理解很深刻,覺得這是人類進步的動力。自立就是擺脫對別人的過度依賴,勇敢承擔自己的責任。面對現實世界的各種挑戰,真正的自立者不會逃避,而是迎難而上,不再讓人生的方向被別人決定,而是自己主動塑造命運。
自立不僅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別人的關愛。一個真正自立的人,會關心別人,為社會做貢獻。因為他知道,只有自己真正站起來,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站起來。真正自立的人,不再被生活擺佈,而是主動塑造自己的命運,成為自己人生的舵手。
在我自己的實踐中,我逐漸認識到自立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別人互動、和社會融合的。以前我只關注自己的困境和不滿,忽略了和別人共同生活的事實。通過自立,我開始關注別人的需求,更明白合作和共贏的力量。這種心態的轉變讓我不再把問題歸咎於外面,而是主動尋找解決辦法,和別人建立更積極的關係。
我們強調自立,但也不能忽略互相幫助的重要性。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別人的支持和理解常常是走向自立的關鍵。就像孔子說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們在自己追求自立的同時,也要關心別人的成長,一起進步。自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反思和調整。一個人總是抱怨,其實是因為缺乏真正的自立。真正的自立者不會把責任推給別人,而是勇敢面對生活的起伏,努力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