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情感

網絡暴力需警惕:鍵盤俠借正義之名的“私刑審判”

近日,我身邊的朋友和我分享了有趣的故事:有一位妻子竟然將救治女兒的手術費用轉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去購置房產,用於做弟弟的婚房。這一事件的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紛紛對這個女人的缺乏人性,不配人母的行為表示憤怒。這個故事的爆發似乎喚醒了一種對不公的憤怒,人們紛紛表達對這位的強烈不滿,甚至有一些想要以暴力手段來“懲罰”她。那麼,這種憤怒究竟是出於對正義的追求,還是在私刑的下被操縱?

我們發現,這並不是個案。在其他情境下,人們也對暴力行為表達了認同,無論是在婚姻糾紛中,還是在公共場合的衝突中。這似乎是一種對於“不公”的直覺性反應,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維護我們心目中的正義。仔細思考後,我們發現這種對暴力的支持並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在一些事件中,暴力並不能讓犯錯者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只是一種對內心不滿的發洩。我們的憤怒,或許源自於自身的經歷或對某些場景的感同身受,但用暴力來“復仇”只會加深社會的仇恨氛圍,而非解決問題。

正義濾鏡的存在,部分原因是因為人們更在意的是對內心不滿的發洩,而不是真正的正義。我們將自己包裹在“正義”的外衣下,彷彿成為了這個社會的審判者。這種現象在網絡時代愈發嚴重,大眾通過熱搜快速獲取信息,但真正擁有審判權的機構需要時間去仔細取證和判斷。這時間差讓大眾感受到一種“不安”,於是紛紛以“私刑”的方式對犯錯者進行“制裁”。

我們應該認識到“私刑”並非值得提倡的行為。在學研究中發現,通過暴力影像反復體驗的人,其憤怒情緒並不會減少,反而會顯著增加。而且,他們對待暴力受害者的關切也會減少,變得更加冷漠。正義濾鏡讓我們成為了暴力的擁護者,而自我覺察則是抵制暴力的第一步。

我們應該明白,以暴制暴的私刑心理只會導致惡性循環。在正義濾鏡下,我們可能會把原本的受害者變成被欺凌者,而這並非我們所追求的社會。通過約束自己的憤怒,我們不是要變成“大度”的聖母,而是決定不成為暴力的共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更加理性和寬容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我們發現正義濾鏡的產生還有另原因,那就是暈輪效應的作用。人們往往更願意袒護某一方,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經歷來判斷是非對錯。這種傾向導致我們只關注事情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整個事件的複雜性。這種對事實的片面解讀,使得我們很難公正地判斷問題。一旦形成了這樣的觀點,我們會自動為其找到貌似合理的解釋,無論別人提出何種異議,我們都會用“最理想化的自己”來回應。這種認知定勢的形成是難以改變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確認偏差,往往只看到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

我們似乎被私刑的欲望所驅使,因為在環境中秩序的缺失會引起我們自身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在網絡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迅速獲取到事件信息,但正義卻需要時間來展現。這種時間差讓人們感到一種窒息感,於是紛紛表達對犯錯者進行“私刑”的願望,以填補正義的空白。

我們要意識到“私刑”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深社會的混亂。這正如《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的江亞,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方式替天行道,最終卻變成了冷血的惡魔。如果每個人都擁有審判權,社會將會陷入混沌,無法維持秩序。

在“正義濾鏡”下,我們似乎成了暴力的擁護者,但我們應該認識到,以暴力回應問題只會造成更多負面後果。畢竟,好人和壞人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一旦跨越了暴力的底線,也許就無法回頭。在追溯正義濾鏡產生的深層原因時,我們發現了社會中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人們更加傾向於滿足於自己的主觀情感和個人經歷,而非客觀事實的全貌。這種趨勢導致了對事件的狹隘理解,我們只看到自己認同的一面,而忽略了問題的多層次性。以張雨綺與前夫的爭執為例,大眾更願意聚焦於她的“直爽”,將其行為美化為理想中的自我表達,卻忽略了事件的更深層次含義。

這種對事實片面解讀的傾向使我們很難形成客觀公正的判斷。一旦形成固定的觀點,我們會為其辯護,無論別人提出怎樣的異議,我們都能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解釋。認知定勢的形成是一種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而這一障礙會不斷地強化我們的主觀情感,進一步削弱理性判斷。

這種私刑欲望的滋生背後,其實是對社會秩序混亂的感的一種應對機制。當人們感受到公共秩序的缺失時,他們會尋找一種方式來安撫自己的內心。在信息快速傳遞的網絡時代,人們能夠幾乎實時獲取到事件的發生,但正義的裁決卻需要時間。這種時間差讓人們感到一種窒息感,因此渴望通過“私刑”行為來填補正義的空白。

在“正義濾鏡”下,我們或許會覺得自己成為了正義的捍衛者,但我們應當認清,以暴力回應問題只會帶來更多負面後果。好人與壞人之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一旦越過了底線,可能便無法回頭。或許,我們可以從入手,培養人們理性思考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更具包容和耐心。在面對不公時,可以通過對話和法治途徑解決矛盾,而不是糾結於暴力的表面“快感”。

媒體的角色也不可忽視。媒體在報道事件時,應當更加注重客觀中立,深入挖掘事實真相,而非僅僅迎合觀眾的情感需求。這有助於減少信息的片面性,讓社會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社會亦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法治機制,以保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我們才能更公正地處理矛盾和糾紛,避免私刑行為的滋生。

摒棄私刑心理,構建理性、和諧的社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這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需要每個人的參與,需要我們共同塑造一個更為理智和充實的社會氛圍。或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理性和關愛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強大武器。

從根本上來說,私刑心理的存在反映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焦慮和失序感。人們對於公正的渴望和對於懲罰的渴求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私刑的滋生。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何重構社會的認知框架,消解私刑心理的滋長土壤。

社會需要更多關注心理健康和情緒管理的。在社會高壓和競爭加劇的今天,人們更容易沉溺於負面情緒,將其轉化為對他人的暴力行為。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可以培養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自己的情感,提高處理矛盾時的冷靜程度。

法律體系的健全和高效運作也是遏制私刑的關鍵。社會需要建立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法律機制,確保每個人都能夠在法治框架下獲得公平的對待。只有在法治的環境中,人們才能更多地選擇通過合法手段解決爭端,而非訴諸私刑。

孤島

最近文章

一個值得依靠的男人,往往都有這5個特徵,靠譜

一個值得依靠的男人,往往都有這...

5 小時 ago

女人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存款,註定晚景淒涼

女人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存款,註...

11 小時 ago

一個婚外戀男人的總結:比起妻子,外面的女人有什麼不同?

一個婚外戀男人的總結:比起妻子...

13 小時 ago

一位母親的總結:有這四個特徵的女人,不會旺夫,只會敗夫

一位母親的總結:有這四個特徵的...

21 小時 ago

婆婆做好這三件事,婆媳關係不會差,可惜做到的人太少

婆婆做好這三件事,婆媳關係不會...

22 小時 ago

女人到了中年,最渴望被滿足這3個需求,男人別不懂

女人到了中年,最渴望被滿足這3...

1 天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