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處事原則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不管你多謹慎,人與人之間的對抗,是無法徹底消失了。
尤其是中年人,大家為了利益,明爭暗鬥。
本著保護自己的目標,把侵犯自己的人,狠狠地教訓一頓,是有必要的。
用什麼方法去教訓呢?常見的方式,是翻臉不認人,以牙還牙等。
其實,最好的報復方式,是有彈性的,一切都從長計議。

01
忍不住,你就輸了。
在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大將,叫田忌。也就是我們學過的“田忌賽馬”中的主角。
當時的齊國,有一個重臣,叫鄒忌。他喜歡提建議,也常常被齊威王採納,因此很快提升為相國。
田忌的地位不高的時候,鄒忌並不設防,兩個人懸殊太大。
田忌得到了軍事家孫臏的幫助,在圍魏救趙中,功勞很大,被提拔為軍隊的一把手。這下子,田忌和鄒忌平起平坐了,鄒忌就開始嫉妒。
西元前341年,魏國和韓國打起來了,韓國向齊國求助。
鄒忌借機會,大做文章,建議齊威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國。
鄒忌的想法是:田忌吃敗仗,就會被軍法處置,甚至在戰死沙場;若打贏了,自己策劃、舉薦有功。
田忌帶兵出征,孫臏為謀士。
齊國和魏國交戰,就發生了“馬陵之戰”,魏國大敗,主將龐涓戰死。
凱旋歸來的路上,孫臏就發現了端倪,說:“鄒忌在背後搗鬼,我們應該趁這次戰勝的機會,制衡鄒忌。”
田忌沒有當一回事;孫臏順勢就隱退了。
鄒忌,一計不成,再生一計。讓一個占卜的人製造謠言——田忌手握重兵,名震天下,要圖大事。也就是謀反,取代齊王。
田忌聽了謠言,怕齊威王治罪,就決定冒險一次,起兵捉拿齊威王。
結果,田忌起兵失敗,逃亡到楚國去了。
一個人忍不住的時候,就會“倉促”做出決定。因此就進入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套路。
忍不住情緒,就會情緒炸裂,對要報復的人,吼叫,給臉色。結果對方比你的實力更大,反手就按住你。
忍不住時間,就不能夠靜觀其變,沒有到最佳時機,就行動起來了。結果慌亂中,失去方寸。
忍不住功勞,就會被人嫉妒,從而擴大矛盾。你高高在上,恰好是“眾矢之的”。你要顯擺一番,別人會給你鼓掌,但是鼓掌是虛偽的。
忍不住實力,就暴露自己的力量,反而會被人抓住破綻。你的一切都亮出來,對方看一陣子,就能夠“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反而是輸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風大浪是不能避免的,你一衝動,一拼命,適得其反。

02
忍住了,你就贏了。
田忌到了楚國,鄒忌還擔心其鼓動楚王,派兵攻打齊國,對自己不利。
鄒忌派一個叫杜赫的門客,遊說楚王。楚王在鼓吹之下,給了田忌一塊封地,在偏遠的南方。
田忌從此,偏安一隅。反正一時半會不能出頭,不如好好耕種,讀書,思考。
齊威王過世,齊宣王繼位,重新審理了關於田忌的案子,發現了田忌是被陷害的,於是鄒忌一落千丈,田忌被迎接回來,做了齊國的相國。
同樣,輔佐田忌的孫臏,一開始在魏國當差,被將軍龐涓陷害。孫臏裝瘋賣傻,讓龐涓不再設防,然後等待機會,回到了齊國。
孫臏輔佐田忌打了幾次勝仗之後,主動隱退,之後也沒有複出,忍了一輩子。但是他寫的兵書,卻源遠流長。
孫臏說過:“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
報復一個人的關鍵,不是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剛”。事情一開始,忍一忍,是必須的。
忍,是忽視。
你忽視對方的小動作,因此對方無法干擾你,從而達到了以靜制動的目標。
若是對方比你急躁,狗急跳牆,那麼你就什麼都不幹,對方都敗露了自己的醜陋面。
忍,是蓄力。
忍很多年,你都在低頭,其實你是在讀書,思考,寫書,建立屬於自己的圈子。就像種子在地下,慢慢膨脹一樣。
忍,是等待。
春風來了,萬物蓬勃。你的機會來了,就可以一躍而起。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方面的觀察,機會總是有的。
忍,是遠離。
你採用忍受的辦法,其實是從“感情、心理”上,和對方保持距離。
兩個人的交集少了,你才有機會慢慢變強大,逃過對方的遏制。
忍,是退守。
以退為進,這是忍受的最終目標。
你看那些強者,被逼到角落裏,反可以借助牆角為支撐點,頂住壓力,借力使力。
人與人較量,路遙知馬力,別用一時半會的成敗,去恒定一生。還是多往後看,蒼天饒過誰?

03
寒山禪師問:“如何躲得過?”
拾得禪師說:“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人就是這樣,你忍住了,就沒有攻擊性了。別人會放鬆警惕,甚至認定你是弱者,還給你一份同情心。
花草也是如此,忍住了山崖的貧瘠,因此自己紮根長大,終究會盛開一朵花。
也有一些草,一輩子都不開花,但是不影響他們茁壯成長,佔有更寬的地盤。
有些花,並不芬芳,但是不妨礙他們結果,迎接春天。
做人如草,不起眼,也不平凡。
報復誰,根本是做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