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中心有一家占地三萬餘平方米的錦江飯店,從1951年起收歸國有,至今已接待外來賓客500多位。
美國總統尼克森曾評價道:“上海錦江飯店是我住過的世界上最好的賓館之一。”
而錦江飯店的創始人卻是一位名叫董竹君的女子。
董竹君出身寒微,因為迫於生計被父母賣進青樓,後與革命黨人夏之時成婚。誰知卻婚姻不幸,一個人帶著四個女兒和一雙父母在上海灘打拼。
一個女人沒有工作,還要照顧一家老小,董竹君當時的處境十分窘迫,可她卻始終沒有放棄。後來在別人的幫助下,她才得以創辦飯店,書寫一代商業女性的傳奇。
1900年,董竹君出生在上海的一個貧苦家庭,父親為她取名阿媛。因為小阿媛生得漂亮可人,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小西施”。
她的父親忠厚善良,是給人拉黃包車的師傅。母親性格急躁,在一個富貴人家做幫傭。
董竹君的弟弟妹妹,因為營養不良,沒有錢看病,都先後夭折了。
十三歲那年,董竹君的父親生了重病,家裏把能借的錢都借了,甚至還去借了高利貸。
眼看連吃穿都要成問題,她的父母無奈之下想出了一個不得已的辦法。
原來,董竹君家旁邊有一個“堂子”,也就是青樓。
那裏的女孩有些是清倌人,她們賣藝不賣身,只靠給客人唱戲賺錢。
董竹君的父母想讓她去學唱戲,貼補家用,並承諾三年之後一定會把她救出來。
剛開始董竹君也十分不願意,可為了父母,為了盡孝,她便答應了這件事情。
董竹君長得漂亮,嗓子也十分清亮,沒過多長時間就成了堂子裏的頭牌,客人們都喜歡聽她唱戲。
而董竹君本身就對賣唱這種行為很排斥,她從來都不會刻意迎合客人。
可有一位客人吸引了董竹君的注意,跟他相處後才知道他叫夏之時,是一位革命黨人。
董竹君問他:“為什麼連你們這些革命人士都會來堂子?”
夏之時回答說:“我們借堂子掩護,商議一些事情。”
那時的董竹君雖然不懂革命,卻知道他們是為國家做貢獻的人,心裏不免對夏之時產生了幾分敬意。
在相處的過程中,兩個人漸生情愫,夏之時希望董竹君能和自己去日本。
而董竹君沒有立刻答應,而是先與他約法三章:
第一,不做小老婆;
第二,要去日本留學;
第三,希望自己的婚姻平等,兩人攜手共進。
夏之時一口答應,想花錢把董竹君贖出來,董竹君卻不願意。
她覺得自己不是用來交易的商品,即便夏之時把她贖出來後結婚,她也永遠低人一等,她便對夏之時說:“你放心,我自有辦法逃出來。”
因為董竹君很安分,看守對她卸下了防備,於是在一個晚上,董竹君把看守灌醉,她趁機逃了出來。
1914年,夏之時與董竹君在上海的法租界結婚。
看著熱鬧的宴會,身邊有丈夫和父母的陪伴,董竹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可她不知道,這場婚禮卻是她噩夢的開始。
結婚後,夏之時在日本給董竹君請了家教老師,教她數學、物理、日文等功課。
董竹君學得很認真刻苦,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完成了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理科的全部課程。
1916年,浩浩蕩蕩地“護國戰爭”爆發,夏之時奉上級命令回老家四川工作。
獨身在日本的董竹君,有了更多時間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
她聽著自己的老師和留學生們大談政治和歷史,而且一邊還學習著日本的商業文化,對經濟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1917年秋天,夏之時的父親病重,他讓董竹君回四川盡孝。
董竹君此時心裏很忐忑,夏之時出生在一個封建大家族,父母輩的人思想很保守,他們是絕不會接受一個青樓女子做自己兒媳婦的。
回到四川後,婆婆不待見她,甚至想讓夏之時休了她再娶一個,小姑子處處給她使絆子,不給她住的地方。
面對這一切,董竹君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裏咽,為了獲取他們的好感,她把購買的洋貨分給大家,有條不紊地操持著這個家。
日子長了,她在夏家也逐漸站穩了腳跟。
可我們都知道,夫妻之間最可怕的不是來自旁人的壓力,而是離心。
1921年夏之時上交了軍權,成日裏變得無所事事,失意的他脾氣也逐漸暴躁。
他開始抽煙、酗酒、賭博,董竹君多次勸說他,希望他能振作起來,可兩人總是以爭吵收場。
董竹君懷孕期間,夏之時對她不聞不問,看到她生了兒子後大擺宴席,卻連進病房看一眼妻子都不肯。
為了讓丈夫振作,董竹君說服他開工廠,跟他講共產主義的好處,誰知夏之時非但不領情,反而要拿菜刀砍向董竹君。
1929年,忍無可忍的董竹君毅然提出離婚,打算獨自撫養四個女兒。
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董竹君崇尚平等自由的婚姻,她希望夫妻雙方能共同面對困難,既然做不到這樣,又何必再留下來。
離婚後的董竹君帶著女兒和父母,他們的處境可想而知,她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日子。
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她去擺攤,做傭人,但這些也只夠能吃飽飯,不夠支撐他們在上海生活下去。
董竹君想來想去決定開一家工廠,她把父母的家產悉數變賣,開了一家小紗管廠。
可惜在淞滬會戰爆發時,紗廠被炸得粉碎,她付出了兩年的心血也成了灰燼。
也是在這時,面對殘敗不堪的中國,董竹君決定積極加入共產黨的事業中,為國家出一份力。
當時她和夏之時離婚可謂是轟動一時,不少人都敬佩這個敢和督軍離婚的女子,其中就有義士李嵩高。
李嵩高知道董竹君生活困窘,於是便找到她,給她捐了兩千元度過眼下的困難。
對此董竹君十分感恩,她在心裏暗暗地想著:以後一定要報答這位義士。
後來,董竹君便拿著這兩千元開了一家川菜館,當時在上海,川菜還沒有市場。
為了讓自己的川菜館打出名氣,董竹君在飯店裝潢和菜的口味上費了一番心思。
她開的“錦江小餐”店有三層樓,底樓和二樓供客人們吃飯,考慮到油煙和環境污染,她把廚房放在了頂樓,而菜的口味也被分為了微辣、麻辣、香辣等口味。
開業當天,整條街道便人滿為患,“錦江小餐”從此一舉成名。
每天來吃飯的人絡繹不絕,常常是門庭若市,好不熱鬧。
當時青幫大佬杜月笙有次來吃飯,排了很久的隊都沒有排上,氣得他跟服務員說:“給你們老闆捎個話,讓她快點擴充店面,我給她投資。”
既然青幫大佬都發話了,董竹君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了。
於是在杜月笙的幫助下,董竹君擴充了店面,並正式將飯店改名為“錦江川菜館”。
不過,董竹君當初開店的原因並不只是為了全家人的生計,也是為了資助共產黨的事業。
當初郭沫若回國時,為了不暴露他的身份,董竹君讓人給他送了一個月的飯。
並且為了有一個更為隱蔽的聯絡站,她再次投資一千多萬元,開辦了“錦江茶室”。
一名女子,不僅有著非凡的遠見和卓識,而且極具愛國情懷,在當時是十分難得的。
上海解放後,董竹君就把錦江川菜館和錦江茶室合併,稱為錦江飯店,並把錦江飯店上交給國家,用來招待中外賓客。
此後,錦江飯店接待過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尼克森總統、柴契爾夫人也都到過錦江飯店休息。
本以為自己的使命結束,可以安度晚年的時候,董竹君再次經歷了人生中的另一場浩劫。
1966年的一天,董竹君被幾個不速之客帶到了監獄,他們污蔑董竹君是“反革命”,在當時的情況下,董竹君很難為自己辯解。
在監獄裏條件十分艱苦,可她依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她冥想、讀書,不會因為身處監獄就自暴自棄。
1972年,董竹君出獄了,政府為了補償她,恢復了她在錦江飯店的職位,還給她多發了五年工資。
已經年逾古稀的董竹君,愈發思念遠在美國的幾個孩子,後來在大女兒的陪伴下到美國洛杉磯安頓了下來。
閒暇時,她就和自己的兒孫們講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一家人其樂融融。
1997年12月,董竹君病逝。
她在自傳《我的一個世紀》裏寫道:“我從不因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亦不因年邁而放慢腳步。”
她一生追求平等自由,從不會因為自己卑微的出身就自輕自賤。
面對婆家封建家庭的刁難,她不慌不亂,沒有退縮,而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在婚姻裏受盡屈辱,她敢於掙脫枷鎖,活出自我。
處於絕境之時,她不放棄希望,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打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董竹君就是這樣,無論遇到什麼難題,始終都有自己的內心秩序和節奏。
支撐她走下去的,更有自己堅定的信念。
女人最高級的姿態,大抵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