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國慶假期,我參加了畢業30年的同學聚會。
曾經那個不諳世事的少年,現在已經四五十歲了,一臉都是時光的痕跡。
作為70後的我們,多數出生在農村,經歷各種折騰之後,人生的模樣已經基本定型了。
和同學一番交流,我發現了70後的三個人生真相。

01
父母老了,沒有退休金,地也種不動了,什麼都靠兒女。
同學老吳,沒有來參加聚會。不過他在同學群裏,發了一段視頻,說明了情況。
老吳在某醫院,用輪椅推著母親,走進手術室。
老吳說,前前後後花掉了兩萬多,也沒有留住母親的健康。
一輩子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母親,在七十多歲的時候,身體每況愈下。一開始,還能種菜、種稻子,自給自足。可到底身體差了,什麼都幹不了。
母親沒有職工退休金,也沒有職工醫療保險。大半生的努力,賺到了兒女讀書的學費,還在老家修建了一棟泥巴房。
老吳的父親,是前年過世的。父親苟延殘喘的那段時光,也把老吳折騰得夠嗆。現在,又輪到母親來折騰了。
看過老吳的遭遇,張同學、劉同學等,都開始說起贍養父母的難題。
同學們多半在縣城買房了,父母在農村留守。同學們也想過把父母接到城裏住,但是這日常開銷太大,難以承受;父母也不太願意進城,農村就是他們的根;當然,父母也知道自己的窮困,不願意拖累兒女。
不管兩代人如何相處,父母變老了,這贍養的壓力,總得落到兒女的身上。
一個四十五歲的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的一生都是白手起家。這養家的難,難以想像。
人群,到底是有類別的。我們的父母,一旦歸於農民這一類,就算進城打工,也是農民工,類別沒有改變多少。
我們常常想,為什麼父母一輩子都不會退休呢?在多年之前,他們是可以繳納職工然後退休的呀?
事實上,父母也想到了這一點,但是他們沒有錢,聽到保險的費用多少,就吐舌頭,就不敢多說什麼了。
父母也想用存款來養老,但到底失敗了。因為種地、打零工的收入,能夠保證家庭溫飽就好了,年年有餘都是困難的。
終究,父母養老的任務,交給了70後的我們,願意不願意,沒得選。

02
兄妹多了,難免各懷私心,已經在慢慢走散。
同學老徐,說起贍養父母的事情,就咬牙切齒。不是他條件很糟糕,而是他認為,兄弟姐妹的做法太噁心了。
老徐有兩個姐姐。按照當年農村的習俗,大姐姐是找了上門女婿的。
父母把家裏的大部分財產,給了大姐姐,還當著村裏人的面,寫了簡單的情況說明。
這幾年,父母老得走不動了,常常住院。大姐姐在市里買了房子,從父母家搬出去了。
談起贍養的事情,大姐姐說:“我一個外嫁女,管不了那麼多;你是兒子……”
前段時間,老徐老家的房子,漏風漏雨,都沒法住了。大姐姐在老徐所在的社區,租了一間車庫,安排父母居住,之後,大姐姐就不見人影了。
很明顯,大姐姐就是把父母,丟給了老徐。
贍養父母,父母曾經對兒女不公平,兒女的三觀不同,兒女的經濟條件差異等,都會帶來家庭內耗。
70後,大概率是有幾個兄弟姐妹的。
父母以為,多子多福;兄弟姐妹可以互相關照。但兄弟姐妹長大了,不會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相處,是各有私心的。
很多家庭,可以這樣說:“多了一個兒女,就多了一個爭奪財產的人,多了一個吵架的人。壓根不是多了一份力量。”
兄弟姐妹吵鬧起來,比外人更狠毒,更紮心。什麼血脈關係,到了後來,就是普通親戚,不反目成仇就算不錯了。
也有一些家庭,父母已經過世了。兄弟姐妹也不會再相聚了,談起關係,就是憤憤不平的樣子。

03
自己老了,還生活在社會底層,未來顯得迷茫。
同學老馬,初中畢業後,就去了東莞打工。
上世紀九十年代,去打工,變成了村裏的熱門事件。比上高中,讀大學,更加重要。
我們的父母,窮了大半生,因此看到兒女打工賺錢,特別開心。至於讀書,那是不夠重視的。
老馬打工快三十年了,總是力不從心。說實話,一個要五十歲的人,上夜班,常常加班,怎麼扛得住。
老馬也想過,要去找輕鬆的工作,朝九晚五。但是沒有文憑,也沒有技術,基本上找不到。
老馬決定,過一段時間,就去應聘社區保安。
有人說:“男人的職業終點是保安,女人的職業終點是保潔。”想來,還真是那麼回事。
一個班,四十多人,有一個當老師,一個當鄉幹部,其他都是開小店,打工,在老家種地,或者專職帶娃等。
小時候有仗劍走天涯的夢,也希望自己是科學家,數學家。到頭來,南柯一夢,我們始終在社會底層,混日子而已。
最不好受的是,很多70後,也沒有退休的打算,或者沒有退休的經濟能力。打工多年,錢基本上花在買房買車,送兒女讀書上,自己的養老問題,無法預留。
病痛纏身的同學,也是有的。迫不得已,戒了煙酒,吃飯也是小心翼翼的,很多菜不能碰。
未來何去何從,是可以改變的,但是變數越來越小了,想來都是一把辛酸淚。

04
《傅雷家書》中說:“人一輩子都在高潮和低潮中沉浮。”
我們都希望有高潮,讓自己湧上潮頭。
可現實呢?我們只是年紀到了高潮,人生還在低潮。雖然大部分的人進城了,但是命運並沒有太大起色。
一次聚會,把一個年代的人聚攏在一起,看起來形形色色的生活,到底殊途同歸。
當然,也不必妄自菲薄,混得好的同齡人,也是有的,我們應該學習他們。
往後,把父母送走,把兄弟姐妹當普通親戚,把自己照顧好,不拖累兒女,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