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水欲遠,盡出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
意思是說,山水畫裏,水流是若隱若現的,在某個山谷就會消失不見。
雲霧遮擋的山,顯得深遠,令人心嚮往之。
是的,若是一幅畫,什麼都要突出,那就什麼都藏不住,反而令人眼花繚亂。
音樂,若是一直很大聲音,那就變成了噪音,總需要“此處無聲勝有聲”。
做人也是如此,掩藏自己,是一種境界,是最頂級的智慧。

01
混亂時,“藏”是保護生命。
有人說:“亂世出英雄。”
確實,混亂的局面,你只要振臂一呼,就一呼百應,然後就能夠做成大事了。畢竟,大家都厭惡了混亂,被人欺壓,都有反抗的積極性,就差一個帶頭人了。
陳勝、吳廣帶人起義,就體現了這一點。
冷靜下來想一想,有多少人可以成為英雄呢?又如何成為英雄呢?
英雄是沒有絕對標準的,更多體現了一個人的“進退自如”。
把別人絆倒,帶著人一起闖蕩,是英雄,但是能帶著一個群體,一起穩住自己,過安穩的生活,也是英雄。
東漢末年,烽煙四起,有個叫田疇的人,帶著族人隱居到徐無山中,打造了現實版的世外桃源。
他還拒絕了袁紹、曹操授予的官職,一心保護族人。
沒有人認為,田疇很慫,曹操還給他點贊:“文雅優備,忠武又著,和於撫下,慎於事上,量時度理,進退合義。”
更有高人,隱藏在人群裏,也能混得遊刃有餘。見證了大隱隱於市的智慧。
莊子說:“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人生就像一條船,要經歷驚濤駭浪,也要經歷大海河流。你若是對著巨浪,會顛覆自己,嗚呼。
不如隱藏在港灣,等風平浪靜的時候再出發,也不差這一時半會。
生命是安全的,你想要的,才會慢慢去得到。

02
低谷時,“藏”是厚積薄發。
北宋名臣司馬光,很小的時候,就因為砸缸救人,一舉成名。
但是他在職場上,遇到了低谷期。
王安石主持變法,司馬光極力反對,但是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司馬光就處於下風。
針對自己的人生狀況,司馬光索性遠離朝堂,定居到洛陽,還修建了“獨樂園”。
外人看他,是消極的,種地,釣魚,采花……在竹林裏打盹。
在外人看不見的時候,他積極讀歷史,然後著手寫歷史。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他寫成了《資治通鑒》。
六十六歲的時候,他的史書寫完了,皇上看到這本書,愛不釋手,還親自取名,寫了序言。皇上看書的時候,每編首尾都蓋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圖章。
這一次,司馬光不僅名聲大噪,還變成了歷史學家。也再次到朝廷,委以重任。
面對無數的讚譽,司馬光說:“吾無過人者,但生平行為,無不可對人言耳。”
事實上,司馬光在隱藏自己的時光裏,還讓兒子參與寫書,也把兒子教育成了一個學者,一個勤儉節約的人。家庭因此變得順了。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夫妻相伴,耕種也是快樂的,也沒有人來打擾。
既然人生到了低谷,那就別急著出頭,就是折騰都不需要。你一折騰,也沒有啥能力,那就把最後的底氣都弄丟了。
好好休息,多讀幾本書,多思考,等自己積蓄了力量,再去折騰,那就叫一飛沖天了。
人生最低的地方,其實是崛起的地方,是觸底反彈的地方。你安靜下來,慢慢走,此刻,最接地氣,最能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給自己勇氣。

03
社交時,“藏”是低調謙卑。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孫臏的軍事家,拜鬼穀子為師。
學成後,他去投靠魏國的同學龐涓。
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就設計割掉了孫臏的膝蓋骨,讓其住豬圈。
大家都對龐涓,痛恨不已。
但是想一想,孫臏自己也是有責任的,他過於急著展示自己的才華,向魏王提出建議。
經歷了傷害之後,孫臏慢慢明白:“進,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人在社交的時候,不要急著展示自己,就是多說幾句,也顯得多餘。
保持低調,不是你頹廢了,而是你低調,大智若愚。
等一切形勢都清晰了,你再決定如何開口,或者閉嘴,那就沒有什麼傷害了。
古人說:“世間之法,獨生獨死,豈複有伴。”
人在人群裏,但是沒有靠譜的人,是最孤獨的。但是你要習慣孤獨,也不要輕易“鶴立雞群”。
低調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保護自己,還是“旁觀者清”,一舉多得。
你擺出人畜無害的樣子,沒有人嫉妒和防備。若有什麼需要,你可以與人有私交,辦事更容易,不要把太多的人,請到生命裏來。

04
小時候,我們玩躲貓貓遊戲。
有孩子躲得很隱蔽,導致大家都找不到。
既然找不到,大家就懶得找了,回家吃飯去了。隱蔽處的孩子,只能自己走出來,感覺自己被孤立了。
原來,人要藏,但是不要藏得太深了。
太深了,就把自己和世界隔離了,也讓自己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隱藏,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也是為了下一次出發,更是為了避開各種鋒芒和不必要的麻煩。
《周易》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從今往後,藏好自己,能屈能伸,進退自如,得失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