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人抱怨:“上本科有什麼用,還不是進廠打螺絲。”
縱觀社會,也有碩士生去送外賣,開網約車,和不讀書的人沒有啥區別。
說起收入,也許很多大學生,不如一個初中畢業的人。
父母們也是一肚子苦水:從小給孩子補習,學特長,一路到了本科、研究生,花費幾十萬,甚至過百萬,但孩子畢業就失業。
多少人出了校門,十多年都沒有辦法賺到讀書的費用,更不要說回報父母了。
以前“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怎麼到了現在不管用了呢?
也有很多人開始相信另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
我和大家探討一下,讀書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又如何改變命運?

01
不尊重天性的知識,學了也沒用。
見過一大批父母,一股腦地“雞娃”。
從幼稚園開始,送娃去跳舞、唱歌、學國學、打球等。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
並且跳舞打球之類的技能,從小不開始練習,到了十幾歲才開始,往往是來不及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到了初中、高中,開始拒絕父母的安排。或者大家發現,孩子並不是跳舞打球的材料,怎麼學,也拿不到很高的測試分,上不了本科線。
也見過一大批父母,有“中考焦慮症”。他們恨不得,能夠延長義務教育,讓孩子不要考試,就直接到高中學校讀書。
當然,一旦孩子考不上公辦的高中,父母也不會放棄,還送孩子去私立高中。不去是遺憾,去了起碼還有希望,父母都在這樣想。
等孩子到了高中,發現自己底子薄,讀不懂高中的課本。吃力地熬過高中,職業學校就是終點站。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的人生設計,失敗了?所有的錢和努力,都打水漂了?
帶著疑問,我們去看另外幾個問題:鯉魚會在岸上嬉鬧嗎?貓喜歡吃魚,但是貓會去深水區抓魚嗎?狗會汪汪汪地叫,還會喵喵喵地叫嗎?
動物是有本性的,不管用什麼方法,都不能改變。人也是動物之一,若是不尊重本性,所有的努力,都是“反的”。
我們都知道“學以致用”的道理,但孩子學都學不懂,還能怎麼用啊?
網友“正氣歌”說了一句很靠譜的話:“我的觀點是,考得上初中就讀初中,考得上高中就讀高中。學習不好,考不上,就讓孩子學手藝。”
宋代詩人梅堯臣說:“幸皆柔淑姿,稟賦誠所獲。”
唯有促進人的稟賦的學習,才能學有所獲。反之,要麼學不會,要麼越學越厭惡,學了也不會用。

02
讀了很多的書,不等於能力強。
《莊子》裏說:“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
古時候,有一個叫朱泙漫的人,把家裏的錢都掏出來,拜了師父,學習了屠龍術。
學成之後,有人問他:“你學了什麼,展示一下吧。”
朱泙漫不知所措,因為人世間根本就沒有龍,又從哪里去展示屠龍術呢?
回到我們的時代,很多人學了某種技能,卻沒有展示的舞臺,或者技能是“花拳繡腿”,根本用不上。也有可能,一個很深奧的技能,到一個很普通的學校去學,老師都一知半解,同學就可想而知了。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上中專的時候,學的是水電之類的專業,三年時間,二十六門功課。很多功課在一個學期就畢業了。
畢業之後,我長期不和專業有關的崗位打交道。當然,也是找不到類似的工作。
不知不覺,我也四五十歲了,發現自己的專業,就相當於“屠龍術”。我連一些功課是什麼,都記不得了。
所以,飽讀詩書,文憑很高,但是一無是處的人,比比皆是。讀書一大把,卻仍舊淪為底層人。
學習很努力,但是學到的知識,都不實用,不接底氣;理論一套一套的,但是動起手來,畏手畏腳,戰戰兢兢。
大學畢業的人,也許還不如在農村管果園的老父親呢。
我們都知道,書是別人總結的經驗,讀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卻忘了,那也僅僅是別人的經驗,是不同地方、不同時代的人的經驗,不是你的經驗,不一定適合你。

03
讀書和實踐結合,才有可能改變命運。
文學家韓愈在《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中提出“讀書四患”的道理:“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
深度讀書,深度思考,就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從而打破了書本的局限性。
把知識放到實踐中去體驗,慢慢會發現原有知識的局限性,也會形成自己的新知識。
春秋時,有一個叫輪扁的木匠,嘲笑齊桓公瞎讀書。
齊桓公憤怒了,為什麼說聖人的書沒有用?
輪扁不慌不忙地回應:“讀書就像做木工,卯榫結構好壞,孔洞大小,都要自己去把握,沒有辦法用文字精准描述。就是父親把技藝傳授給兒子,也是帶著兒子去做木工,而不是說教兒子。”
實踐出真知,讀書是實踐的基礎,領悟了這樣的道理,改變命運就不難了。
有一個網友說:“因為我沒有讀多少書,因此我用肉身去經歷酸甜苦辣。”
所謂成功學,不是書裏的學問,是“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會”的生活邏輯。

04
讓喜歡木頭的人,做木匠;讓喜歡魚的人去養魚;喜歡廚房的人去學廚藝……
同一個世界,不見得辦公室裏玩電腦的人,就比廚房的伙夫高級,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父母不要被所謂“高大上”的學問和職位迷糊了自己,把什麼是好命看透了,那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不要說讀書沒有用,要看你讀了什麼書,喜歡讀什麼書,或者還是直接讀社會之書。
用一個故事結束以上討論——一條蜈蚣在慢慢悠悠地走,一只青蛙很好奇,問:“蜈蚣,你那麼多腳,你第一步是先抬右腳,還是左腳?”
蜈蚣認真琢磨:“我到底先抬哪一只腳?”想了很久,蜈蚣居然不會走路了。
真的,沒有用的知識,比沒知識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