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緣分是天註定的。
其實,一些看起來很湊巧的緣分,其實是有意而為之。
年輕的兒女一旦遇到了緣分,就應該稍微使用一點心機,不動聲色地成為婚姻的把握方。
作為家庭,都希望兒女遇到“門當戶對”的人,也就相當於是“五五定律”。
實際上,世上並沒有絕對的平衡,失衡的情況是常常發生的。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時謙卑高貴。”
理智的人,在找對象的時候,總是遵照“四六定律”,適度降低自己。
01
關於條件:六分看對方,四分看自己。
在找對象的時候,我們會為自己設定一些條件。
第一,月收入穩定,不低於一萬,在某地工作。
第二,身高一米八,不彎腰駝背,不太胖或者太瘦。
第三,沒有抽煙喝酒賭牌之類的愛好,更不能有家暴。
第四,對方家庭裏的老人有退休金,在經濟上還好,能夠有房子。
設定了條件之後,就可以按圖索驥了。自認為符合條件的人,也會找上門。
可是,我們有沒有發現,很多人設定條件的時候,存在“高配”的問題。他們並不知道,自身的條件,並不能配得上符合條件的人。
尤其是一些女人,一旦自命清高,找對象是非常困難的。
在網上看了一個例子:一個未婚先育的女人,要求男方給十幾萬彩禮,並且把孩子的一切費用都承擔起來。女人還要求男人做飯、工作、洗衣服等,女人是全職太太,卻什麼都不幹,頂多是點外賣。
毫無疑問,女人找對象的要求,會把喜歡她的男人嚇走,畢竟女人自身的條件,太差了。
晉朝的陸雲在《愁霖賦》中寫道:“考幽明於人神兮,妙萬物以達觀。”
設定條件,需要綜合分析,全盤考慮,而不是把眼睛一直盯著別人。
看看對方,又看看自己。起碼應該給自己提出四分要求,這樣的話,就算高配誰,也不會太離譜,讓人敬而遠之。
根據自身條件,設定對方的條件,這是起碼的清醒。
02
關於媒人:六分聽介紹,四分靠面對。
有人說:“寧願相信世上有鬼,也不相信媒婆的嘴。”
也有人把媒婆,放在“三姑六婆”裏面,認為這是一個大騙子。
在古代,確實有媒人通過騙局,讓某兩個人成婚,自己從中撈好處。
古代的女人,是養在深閨的,出嫁的那一天,也許是第一次見到夫君的日子。因此,被矇騙的概率很高。
現在,男女平等,誰都能夠拋頭露面了,再 被欺騙,就真的不應該了。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
在媒人,或者親戚朋友的介紹下,知道某個人的情況後,不要盲目認定對方,然後閃婚,而是去接觸一段時間再說。
當我們看一個人,滿足設定的條件之後,還有更重要的考驗在後面——三觀。
三觀不合的人,永遠都走不到一塊。頻道相同的人,很快就會牽手相擁。
我的一個表妹,性格很潑辣。
她第一次被媒人拉著去相親,就甩了臉色,讓對方 很難堪。
不知為何,一個朋友拉著她又去相親,並且到了現場才知道是第一次相親的人。
兩個人很尷尬,彼此象徵性地吃一杯奶茶,就分開了。
表妹後來去了東莞打工,一個老鄉拉著,再次和之前的他相親。這就讓兩人都哈哈笑了。
既然是這樣,就坦誠地聊一聊,把過去的不愉快放一邊。
現在,表妹結婚了,她潑辣的性格,也被對方接受了。
不管是通過什麼管道認識的人,見一面,談一談,總是沒有錯的。簡單的交往,也會產生很多的印象,去留就心中有數了。
03
關於婚配:六分隨對方,四分談己見。
很多年輕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這就“如臨大敵”。
買房買車,彩禮,都是很耗錢的,而普通家庭,要籌備錢,非常困難。
一談到錢,婚姻就很容易崩塌。談對象也到此結束。
相愛上一下,談了幾個月或者幾年的人,忽然就要分手了,這不是浪費時間,不是挫傷內心?一次次戀愛不成,那麼年輕人也許索性不婚了。
聰明的父母,一定會學會尊重對方,先讓對方提出婚姻的安排,而自己堅持四分安排就夠了。
比方說,風俗習慣,儘量按照對方的地方習俗來;彩禮,也讓對方主動開口,自己再去均衡;婚禮的時間地點,買房等,都給對方寬鬆一些。
結婚不是一場交易,而是兩個家庭的重新組合,是年輕人的重新出發。
父母們是婚姻的助推器,而不是攔路虎,千萬不要把角色搞反了。
04
找對象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的“四六定律”:交談的時候,讓對方多說話,自己學會傾聽,言語稍微少一點,體現做人的教養;一起吃飯,自己多幾次買單;在有矛盾的時候,自己多一些禮讓,給對方贏;兩個家庭禮尚往來,你這一方經濟上吃虧一點;兩個大家庭的人交往,保持四分距離,六分親密……
有一個歇後語:“茶壺裏煮餃子,爛在鍋裏。”
只要把婚姻促成了,那麼所有的利益,都會在大家庭裏,從未弄丟。
讓對方佔據上風,你是一時半會的吃虧,等兒女結婚之後,一切都會得到回報的。
做人,笑著低頭,成熟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