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管住了嘴巴,人生就成功70%,剩下30%就交給上天來安排。”
誠然,人的命運如何,跟嘴巴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若是要廢掉一個人,那就讓他一直多嘴,然後從其言語中,找到各種是非,製造禍端。
開口說話很簡單,閉嘴卻難上加難,這樣的道理,早知道早踐行。

01
言多必失。
“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從小就讀書,得到了宰相來濟的賞識和提拔。
盧照鄰很快謀得一份差事,是鄧王李裕府中的典簽。李裕把盧照鄰比喻成司馬相如,說:“此吾之相如也。”
按照常規,盧照鄰應該芝麻開花節節高,後半生會更有起色。但是事情恰好相反。
在武則天上位的時候,來濟總是反對,導致武則天大怒,把來濟貶到庭州,後戰死沙場。
盧照鄰見自己的“伯樂”遇難,通過幫忙寫文集序言的方式,發洩內心的不滿。也就意味著,他和武則天,是劃清界限的,留下了把柄。
過了兩年的樣子,盧照鄰寫下《長安古意》。其中有一句:“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被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看到,認為這是諷刺朝廷,說當下是外戚當權。
很快,盧照鄰入獄,再也沒有前程可言。若不是朋友幫忙周旋,都沒有辦法出獄。
關於盧照鄰的工作情況,《南史·呂文顯傳》中有一段話:“典簽每年還京數次,王子賢否,常出其口,於是權威日重,致有諸州但聞有簽帥,不知有刺史之語。……後遂無足輕重。”
對周圍的人,都觀察一番,然後點評一番,表達自己的社交觀點。這是很多人的習慣。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是要得罪人的。
對於當局,也有主觀臆斷,那就更不妥了,稍有不慎就製造謠言,得罪權貴,甚至觸碰法律紅線。
說多了,總有幾句話,是不對的。也有一些話,會被人曲解,這就留下了口實。當一個人把要說的話,都記錄下來,那就更是把劣跡亮出來,貼板上釘釘。
看過很多誇誇其談的人,前後矛盾,反而讓人嘲諷,瞧不起。

02
言過其實。
有的人,說話不是特別多,但是言語很虛偽,總是喜歡討好別人。
稍微不注意,就是馬屁拍在大腿上。
也有可能,因為誇大其詞,導致對方洋洋得意,弄丟了自己。一個群體裏,大家都互相吹捧,這是不知天高地厚的。
唐朝的李白,為了尋找仕途,很長時間,去了永王李璘的府邸,做了幕僚。
李白揮筆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很多句子,都是華而不實的,比方說:“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
很快,永王叛亂失敗,李白作為幕僚,也被牽連,困在了潯陽獄。
要不是遇到大赦,還有家人的百般周旋,那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任何時候,做人要真實,說話要真實。
就是寫文章,可以有誇張的手法,但是不能和實際的情況脫鉤。比方說,下雨可以說是“千萬條雨絲”,不能說成是“山洪爆發”。
培根說過:“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可視其財富出身,更不可視其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實的品德。”
不管和誰相處,都要杜絕浮誇風,不要過於虛偽。
當虛情假意被拆穿之後,人就會翻臉;當浮誇變得滑稽的時候,人與人的關係,也會很滑稽。
如果你喜歡被別人浮誇,那麼你就會和實際社會脫鉤,從而迷失自己。
人在雲端,卻沒有豐滿的羽翼,處境肯定是危險的。畢竟,站得高,摔得狠。

03
學會閉嘴,變廢為寶。
《格言聯璧》有言:“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管好自己的嘴,少說幾句,選擇性沉默。在人要變廢的時候,還能夠及時挽回局面。
閉上嘴,曾經的破事,就慢慢淡去了,未來的破事,和自己無關。
很多的情況下,閉嘴就是贏家。
情況複雜的時候,你不要搭話,避免捲入其中。最好是抽身而退,做一個旁觀者。
別人抱怨、吐槽的時候,你不要搭話。不要和人共情,避免因此帶著情緒,說一些狂妄的話。
別人吐槽家人的時候,你不要提建議。人家只是不愉快,揭露了家醜。你建議他離婚,希望他離開父母,都是不道德的行為。聽一聽,別人說完了,心情好了。
自己處於弱勢時,不要開口。人微莫要負重。
看到醜態,不要嘲諷,這是應有的禮貌;在大事面前,謹慎開口,看清局面更重要。
三種閉嘴的方法,人人都要學會。
群處時,你笑一笑,聽誰說都行,不要搭話。離開群體,什麼都忘了,無憂無慮。
在家裏,只要家人有情緒,你就閉嘴,等大家心平氣和的時候,就好了。
社會上,嘈雜的聲音不斷,但是和你沒有關係。就是有人拿著你點評,你也是笑一笑,擺擺手。

04
人要成器,從來不是“嘴上功夫”,而是有硬本事,賺真金白銀。
稻盛和夫說過:“吃苦真正的本質,是一種自控力,自製力,堅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一路走來,每個人都要辛苦,然後得到想要的東西,但是不吃“多嘴”的苦,避免是是非非的苦。
控制了自己的嘴巴,深度思考,廣泛讀書,用能力和成績說話,就再好不過了。
張口就來,過猶不及。
出言有尺,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