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關於兄弟姐妹的名言。
“兄弟姐妹本是天上的雪花,落到地上結成冰化作水,就誰也離不開誰了。”
“親不親,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
名言很正能量,但我們不要太當一回事。社會上的一些大道理,一旦落實到具體的小家庭,就不太管用了。
俗話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多數的家庭,都隱藏著這樣那樣的矛盾,不是外人可以感受到的。
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大家在逢年過節聚一聚,一起承擔孝順的任務,小矛盾也會忍一忍。
一旦父母過世了,這矛盾就肆無忌憚地扯開了,手足關係也淡漠了。
我們也不要因為兄弟姐妹斷交而煩惱了,那只是一種常態而已。
01
本是三觀不同的幾個人,走散是必然的。
兄弟姐妹都是父母的骨肉,血脈相連。也有很多的類似之處。
從外表看,大家在眼睛或者嘴巴、身材等,延續了父母的某個特徵。也有一些姐妹,不是同齡,但是站在一起,就如同雙胞胎。
撇開外表,再去看人,就會發現,並不會三觀一樣。
我是70後,出生在湘南的農村。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農村人,都去城裏定居了。村裏人少了,因此不再通公車,小學也關閉了。
前幾年,本鄉被合併了,集市也被取締。
我的大姐,在外打工多年,手裏有了一些錢,就打算在老家建房。不管誰反對,都沒用。
我說:“非要建房,就建簡陋的房子,別鋪張浪費了。”
大姐不停,花了三四十萬,修建小洋樓。然後把大門上鎖,繼續外出打工。
不說房子該不該修建,而是說我和大姐的三觀,明顯是不一樣的。
還有,在育兒方面,我希望兒女去大城市打工,大姐希望兒女到本縣城。就是對同一個資訊,我們的反應也是大不一樣的。
古人說:“至今惟一姓,不識有興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至道之綱,何弛何張。”
是的,我們只是同姓的人,但是我們不是“同一個人”。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歷程,形成自己的認知。誰都別強求誰,若要雷同,太為難了,完全沒有必要。
02
本不是一家人,各自安好是最好的結局。
我們小時候,圍在父母身邊吃飯,打打鬧鬧。確實是一家人。
從成年之後,我們開始從父母家分離出來,各自成家立業。也就意味著,大家變成了幾個小家。平時的互動,是小家庭的互動。
若是你看問題,總是從大家庭出發,那麼你會很失望。
在三國時,曹操佔據中原,把家業傳給了曹丕。曹丕稱帝,把家業進一步擴大。
曾經,弟弟曹植對太子的位置,也是虎視眈眈的。
曹丕擔心自己的帝位被曹植窺視,就把曹植 喊過來,讓其“七步之內寫一首詩”。
曹植很是傷心,寫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兄弟的感情,一步步決裂。曹植被封為鄄城王,之後又多次改封,徹底被邊緣化。
過了多年,曹丕過世了,曹植就抓住機會,上書,希望能再次回到朝堂,一展宏圖。
新帝曹叡,收到了曹植的書信,卻不予理會,只是口頭上給予點贊。從實際情況看,曹叡延續了曹丕的做法,繼續防備曹植爭奪帝位。
古人雲:“衣服破,尚可補;手足斷,難得連。”
人與人的關係再好,一旦撕裂了,那就不要去糾纏了。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進了一家人,還是幾家人。
我們在成年之後,因為父母還健在,不得不湊一起。贍養,家庭財產分配,都是必要的。
父母走了,曾經相聚的理由和機遇,自然就不存在了。你以為自己是主角,邀約大家相聚,還得問一問,大家給面子嗎?
時光不會倒流,與其期待大家歡聚一堂,不如把幸福畫面留在回憶裏。
03
本就是普通親戚,沒有必要看得太重了。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女孩蘇明玉從小被母親薄待,而家裏的男孩被厚待。父母的偏心,一目了然。
父母過世之後,哥哥蘇明成要去非洲務工。覺得就此一別,難以再見,就語重心長地對妹妹蘇明玉說:“從小到大,我老是欺負你,讓你受了不少委屈,我鄭重地給你道個歉。”
蘇明玉聽了很感動,眼裏有淚水。
在蘇明成慢慢走遠的時候,蘇明玉喊了一聲“哥”。
是的,再多的矛盾,在父母過世之後,就冰釋前嫌了。
但是我們往後看,隨著家業的發展,每個小家庭的變化,大家會去不同的地方謀生,也會在不同的地方 養老。
實際的空間距離,讓大家沒有辦法常常相聚。除非一些重要的喜事,大家會從四面八方趕來。
當我們都很老了,晚輩的相聚,就更難了。正所謂,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
從親人,變親戚,這一次轉化確實很痛苦,但是我們不能回避。
父母走了,大家要交往,就按照親戚的規則吧,別把人情味看得太重了。
04
當然,兄弟姐妹斷交,不是絕對的。也有一些兄弟姐妹,重情重義,會常常問候,會想辦法幫助。
事實上,大家庭裏,兄弟姐妹多了,就會形成小圈子。比方說,大哥和小妹是常來常往的,和二哥卻很淡漠。
父母走了,大家庭就散了,誰都不要糾結。
帶著曾經的美好,各自走遠,未嘗不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