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父母,早早買了幾套房,也留下大量的存款,就怕兒女長大了,會流浪街頭。
當然,也考慮到房子漲價的因素,儘早買房,就是給兒女投資。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若是兒女沒有“造血”功能,只有“吸血”功能,那麼父母再厲害,也不會活得幸福。
一切還得從長計議,不能用眼前的財富,去衡量未來的家庭和社會。更何況,計畫趕不上變化,社會發展不是你我說了算,有太多的無常。
因而,父母最大的遠見,不是給子女錢、房子,而是給以下“三種搭配”。
01
低配生活,積穀防饑。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道理,路人皆知。
可是,怎樣做,道理才會變成現實呢?不是父母想盡辦法摳住一切錢財,後半生享樂不完,然後留給子孫。
我們要告訴子孫,自己去“積穀防饑”。
兒女發現父母很窮,也會有怨氣,但是會迫於生計,自己去努力,也因為吃過窮人的苦,學會如何留住錢財。
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做生意,搞外交,成為了大財主。
子貢在的後人端木叔,也在生意場上一展身手,同時依託祖上的財產,更進一步。
令人詫異的是,端木叔後半生不再拼命賺錢,但是花錢很厲害。他不僅自己花錢,還把錢送給族裏的人,好事做了一籮筐。
各地的客商,也可以隨時到他家吃飯,借宿,不收取任何費用。
兒女們很不理解,為什麼父親要散盡家財。周圍也有人勸說,應該給子孫留一些錢財。
端木叔不顧勸解,繼續花錢。以至於他晚年生病時,連醫藥費都付不起了。
端木叔過世後,棺槨都買不起。周圍的人聞訊趕來,主動掏錢安排落葬的事情。
很多受過恩惠的人,把自己賺到的錢財,分一些給端木叔的子孫。
因為承受過一段時間的窮日子,子孫沒有富人的驕傲,懂得耕種。
當時的名人段幹生點贊:“端木叔,達人也,德過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為也,眾意所驚,而誠理所取。”
學會、傳授積穀的方法,比單純逼著兒女“少吃少喝,少買”,更有用。
家業要留下來,不是單純看祖輩有什麼,而是看兒女能不能做到“量入而出”。
勤儉節約,在任何時代,都是最好的家教,也是持家的遠見。
02
高配格局,未雨綢繆。
《戰國策》有言:“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好父母,是過好一代人,謀劃三代人。管理家庭,就是一個佈局的過程。
可是很多家庭,父母想法很美,但是兒女卻不會抓落實。畢竟,父母不能強人所難,並且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機遇和夢想。
真正的家庭佈局,不是父母苛求兒女如何做,而是引導兒女,有“未雨綢繆”的智慧。
也就是說,父母安排百年的大業,有線路圖,但是到了兒女這一代,是可以變通的,不是刻板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父母設計的路,是千萬條路之中的一條。而兒女走的路,可以是另一條。
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家和萬事興”。只是路線不同,父母不要固執。
比方說,父母希望兒女去體制內混,服務於民,也走到更高的位置。但是兒女卻一定要去南方打工,並且從事技術行業。
當兒女成年後,父母應該聽從兒女的,建議不能等同於“非得如此”。
還比方說,父母設想成為農場主,建立了巨大的果園。但是兒女不願意從事農業,而是去城裏發展。
父母老了,可以把果園轉給別人,也認可兒女的前程。
作家亞瑟·柯斯勒說過:“天才的主要標記不是完美而是創造,天才能開創新的局面。”
鼓勵兒女在父母的格局上,推陳出新,積極謀劃,家庭就會有更好的詩和遠方。
03
平配夫妻,攜手未來。
在兒女找對象的時候,我們常常說:“要找門當戶對的人。”這就說明,夫妻平配的重要性。
好的夫妻,雙方的原生家庭,其層次和經濟能力等,都是差不多的,因此有更多的共鳴。
在夫妻過日子的時候,能夠兩個人保持旗鼓相當,那麼婚姻就會長久。
一個原地不動,一個積極行動,那就會導致夫妻層次區別很大,也會增加矛盾和分手的可能性。
我走遠了,你還在原地,那麼我伸手,就夠不著你的手了,這不就是分手的模樣?
作家張曼娟說過:“結婚證書約束夫妻必須廝守終身,卻不能保證彼此相愛。”
愛一直在的秘訣,就是你在進步,我也沒停下來。
看看著名建築師貝聿銘,他在上大學的時候,認識了妻子盧愛玲。夫妻都是名牌大學生,對建築有研究。
當貝聿銘成功後,妻子成為了全職太太。但是妻子從未停止學習,甚至在貝聿銘遇到困難時,能及時找到有用的資訊,和客戶談判等。
他們的朋友康斯頓絲·布羅伊爾說:“愛玲看上去完全是美國女大學生的模樣。夫妻倆真是天作之合,過去是,將來也會是。”
本來就是同層次的人,結婚後,又一起進步,這就是攜手到老的根本。
04
父母往遠處看,兒女的人生,不是被父母控制的,而是獨立成才的。
教育兒女,是一門技術活,有規則,也有變通,還有感情的互動。
若要兒女一直幸福,那就讓他們有“人生搭配”的認知,而不是坐下來享受父母給的成果。
房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老;金錢也會貶值;唯有積極向上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
當父母很老了,發現兒女比自己做得更好,那也是莫大的欣慰。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家卻是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