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常常有人抱怨:“沒有錢,靠什麼富養自己?”
太多的人,認為財務自由,就什麼都好了。
可是,沒有人說得清,什麼是財務自由?農村的老人,一輩子都賺不到十萬,也過得怡然自得;城裏的中年人,賺了千萬,也許不夠一套房子的錢,日子緊巴巴。
省吃儉用的人,年年有餘;大手大腳的人,入不敷出。
顯而易見,所謂富養,不是狠狠花錢,而是精神層面的富貴,靈魂方面的滋養。
有句諺語說得好:“書籍好比河流,使人四通八達。”
任何一種形式的生活,任何一種成功,都和讀書有關,若是你覺得讀完一本書,不能讓自己富起來,說明你讀書不夠多。
因此,富養自己最好的方式,不是花錢,而是“大量閱讀”。
01
閱讀,是提升氣質的過程。
有一個叫董傳的人,生活在北宋,沒有做官,也沒有留下什麼著作,但是他卻依靠讀書,讓世人記住了。
蘇軾寫過一句膾炙人口的話:“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就是出自《和董傳留別》。
作為當年的名人,蘇軾交往的無數,去過的地方也很多。可是他卻從千千萬萬的人之中,發現了董傳,因為其氣質不一般。
具體來說,讀書的氣質,從何而來呢?
其一,讀書可以讓一個人擺脫浮躁,變得安靜。周圍的人都鬧騰,而那個不鬧的人,就顯得特別,以不變應對萬變。
其二,讀書可以讓一個人變得禮貌,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不會冒冒失失。交談的時候,出口成章,令人敬佩。大家交談讀書的內容,顯得更高雅,擺脫了俗氣。
其三,人在閱讀的時候,精神狀態最佳。不信,你去看那些“讀書”的照片,人在這個時候,會變美。手裏一卷書,出門就能夠給大家留下好印象。
有了好的氣質,人的生活環境再糟糕,也不會戰戰兢兢。正所謂,心靜自然清。
02
閱讀,是嚴格自律的過程。
讀一本書,可能改變不了任何問題;一本書賭一次,多半是一知半解的。
深度讀書,反復讀書,海量讀書,那就不一樣了。會讓人的習慣得到改變。每天不讀書,就覺得缺少了什麼。
更難得的是,讀書越多,越發現自己“不足”。
魯迅說過:“不滿是向上的車輪。”
越不滿,越要讀書;越讀書,越發現自己不足,從而形成了人生的良性迴圈,積極向上的姿態,一輩子都可以保留。
孔子,是大家眼裏的聖人,但是他自己從未覺得有多了不起,並且終生讀書。
他在晚年,喜歡看《易經》,並且對其中的卦象進行解說,編排順序。
一本書,他讀了很多次。
那時候的書,寫在竹簡上,用繩子穿起來,叫“韋編”,翻閱的次數多了,就光溜溜的,繩索也會磨斷。
人們把孔子讀書的過程,叫“韋編三絕”。
當孔子把《易經》熟讀之後,說:“要是再給我幾年時間,應該可以理解清楚了。”
詩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當一個人大量閱讀的時候,發現自己讀書真的很少,從而堅持一輩子讀書,就不難了。每天都有時間讀書,生活的規律,就自然變好。
《我的前半生》裏有句臺詞:“沒有任何人會成為你以為的、今生今世的避風港,唯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後的避所。”
是的,管好了自己,那麼人生沉沉浮浮之中,“自己”就是港灣,自己就是靠山。
連讀書都做不到,那麼你要做到其他事情,肯定很難。反復折騰,毫無頭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肯定不是成功的跡象。
03
閱讀,是創造機會的過程。
有句很無奈的話:“書到用時方恨少,事到經過才知難。”
太多的人,遇到改變命運的機會,卻抓不住,因為他準備不夠。若要臨時抱佛腳,卻發現行不通。
我們很羡慕諸葛亮、劉伯溫,他們一統天下,三分天下,著實是大人物。
諸葛亮從小就讀書,並且和徐庶、孟建等人,探討讀書的內容。
後來,劉備慕名找到諸葛亮,探討天下大事,從而一舉成名。
劉伯溫年輕時考上了進士,但是做官沒多久,就辭職了。因為朝堂昏暗,他的主張得不到展示。
辭官後,他隱居、讀書,還寫了《鬱離子》等書。
接著朱元璋找到了劉伯溫,給予了千古留名的機會。
當我們羡慕別人一舉成名的時候,是不是也靜下來,學一學人家厚積薄發。
讀書多了,總有幾本書會讓你茅塞頓開,從而找到發展的方法,或者幫助別人改變現狀。你會遇到貴人,也會乘勢而上。
機會來了,抓穩了,改變命運,賺大錢,都不是問題。不要總是想著,瞎貓碰到死耗子,這是偶爾的一次發財,一定不會長久。
04
我們還可以知道,大量閱讀,能夠帶來持家的道理,育兒的方法,治病的良方,交友的秘訣等。
高爾基說:“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快而舒適的詩,好像新生活的鐘聲在我的生活中鳴響了。”
人生本愚鈍,書籍能醫愚;人生有難題,書籍是鑰匙。
不管你在改變命運的任何一條賽道,讀書都是行得通的。
老師說:“書如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運動員說:“書是翅膀,讓人跑到飛起來。”
農民說:“書是時令,春種秋收。”
商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
戀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
你遲早會相信,讀書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命運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