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有幾句順口溜:“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人家有好女,人人都想她。”
似乎女孩子,總是不愁嫁,只要擦亮眼睛,挑選什麼樣的人家,就行了。
現實卻是另一回事,總有一些長相不錯,學歷很高,有工作的女孩,來相親、說媒的人踏破門檻了,卻仍舊沒有嫁出去。
父母呢?固執地認為,這是緣分沒有到,也常常安慰“寧缺毋濫”。一晃,等女兒到了三十歲,就著急了,甚至做出捆綁婚姻的行為,把女兒推出去了,就如釋重負。
回頭認真想一想,問題出在哪里?仍舊要牢記一句古訓:“福自己求”。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人的習慣在哪里,幸福就在哪里,同時人生的癥結,也在哪里。
作為父母,不要責怪女兒,而是多觀察,然後告訴女兒,找對象結婚,需要及時扔掉以下幾個習慣。
01
第一,過於感性,把錯覺當成了真愛,不夠理智。
在很多女人嘴裏,有這樣的口頭禪:“我感覺,我覺得,我好像……”
相對來說,女人更有自己的“第六感”,一旦有了某種感覺,就會跟著感覺走。靜下來思考的時候,少之又少。
等自己頓悟的那一刻,發現對方並不愛自己,也因此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知不覺就老了一歲。
我身邊的一位女同事,喜歡隔壁單位的一位經理。
在女同事難過的時候,經理會給她安慰;女同事腳扭了,經理送她去醫院。
有時候,大家也一起吃火鍋。
最後經理結婚,對象不是女同事,而是另有其人。
明白人都勸女同事:“人家對你好,是處於熟人關係,保持應有的禮貌,你卻當真了……”
作家亦舒在文中寫道:“兩個人的適配是一種內心感覺,而不是一種視覺,千萬不要因滿足視覺而忽視內心感覺。”
外表看到的,內心感覺到的,真實相處的,綜合起來分析,才能有端倪,擺脫戀愛腦。
針對感性的習慣,要用理智去對待,把自己當成旁觀者。冷靜下來,真相就來了,從而能夠及時止損。
02
第二,過於自卑,總以為自己配不上對方,自信力不夠。
是不是有的女孩,在遇到喜歡的人的時候,不敢抬頭看人?更不敢去表白?
若僅僅不敢說,還好,鼓起勇氣就好了。
若是過分自卑,總認為自己是低人一等的人,就麻煩了。就是真正戀愛了,女人也無法把握主動權,還做出唯唯諾諾的樣子。
女人總是低頭,服從,很容易被對象瞧不起,所有的委屈,都浪費了。
找對象結婚,不僅門當戶對,更要懂得“勢均力敵”,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形象,有尊嚴地活著。
就算遇到條件比自己更好的男人,也不要自慚形穢,而是不卑不亢地交流。
記住一句話:“自信不一定能讓你成功,但喪失信心卻一定會讓你失敗。”
平時,拒絕含胸駝背,抬起頭,勇敢地說話,也積極工作,展示陽光的一面,女人的吸引力就來了。
03
第三,過於籠統,找對象的條件很模糊,不便於具體操作。
鄰居張大媽,托人說媒,要把女兒嫁出去。
大媽說:“我們家,沒有什麼很多要求,就是找個高、收入還不錯的男孩就行。”
有好心人,帶著身高一米九的男孩,張大媽瞧不上,因為這有些偏高了。
還有好心人,帶著在大企業上班的男孩,張大媽不喜歡,因為工資不夠穩定。
顯然,張大媽說的條件,很難被解讀清楚,模糊的,可以搖擺的。
若是張大媽直接說“身高一米七多,收入穩定,最好是體制內”,立馬就清楚了。
很多女孩,在找對象的時候,動不動就提出“有眼緣,能養活家庭、有責任心”等,都是籠統的,讓媒人摸不著頭腦,讓男孩覺得自己配不上。
當然,我們還要避免走另一個極端——條件過於苛刻,過於繁雜。這是讓人望而卻步的。
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想法,列出外表、收入、家庭背景幾項具體條件就行了。在適當的時候,稍有鬆動。
04
第四,過於矜持,不敢敞開自己的心扉,面對面交流。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不知婦人登塲,定有一種矜持之態。自視為矜持,人視則為造作矣。”
一個女人出場,扭扭捏捏,顯得非常不自然,這不是大家閨秀的作風,反而讓人誤以為“不喜歡、逃避”等。
民國外交家顧維鈞,還是少年時,在父母的安排下,定下了對象張潤娥。
有一天,顧維鈞去張家,就想看看張潤娥長得啥樣,也想交談幾句。
可是張潤娥,卻堅持封建時期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扭捏了老半天才出現。頓時,就讓人很不舒服。
後來,他們結婚,又離婚了。顧維鈞說:“主命,與完婚,算是舊式家庭的舊式婚姻,實屬無奈。”
自由戀愛的時代,主動交流的人,更容易得到對方的青睞,不要做作,也不要捉迷藏,更不要老半天都沒有回應。
05
哲學家柏拉圖說過:“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習慣之內。”
扔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找對象也不是那麼難。
平時,打扮落落大方,與人平視,學會微笑待人,亮出找對象的條件,和喜歡的人主動互動,理性對待感情的變化,積極工作,都會帶來好運。
找對象結婚,是大事,也是很多習慣促成的。
一家人,父母引導習慣,女兒養成習慣,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