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的成績還不錯,但越臨近考試,他就越心不在焉,或者裝病,或者拿著手機不停地玩,故意準備不夠?這是什麼原因呢?
★ 實驗內容
1978 年,美國心理學家斯蒂芬·伯格拉斯 (Stephen Berglath) 和愛德華·鐘斯 (Edward Jones) 進行了一項關於藥丸和智力的實驗。他們隨機選取了一組大學生,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問題的難度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調整,以便他們能夠正確回答大部分問題。另一組極難解決,學生很難回答。隨後,兩組大學生都被告知他們獲得了“迄今為止最高的分數之一”。
當學生們仍然對自己的運氣感到難以置信時,研究人員進一步告訴他們,將進行第二次測試,這次比上一次更嚴格。同時,在第二次測試開始之前,可以選擇一種丹藥,一種可以提高智力,另一種可以干擾智力。結果,低難度組有 13% 的人選擇服用抑制表現的藥丸,高難度組 70% 的人也選擇這種藥丸,以便為未來可能出現的不良結果找藉口。
實驗顯示,人們有時會因為害怕失敗,不自覺地給自己設置障礙,這樣他們就可以把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保護自己內心的自我價值,並保持聰明的自我形象。
★ 分析與對策
基於實驗,Bergas 和 Jones 提出了「自我阻礙」的概念,也稱為 self-obstruction、self-limited,即個人為避免或減少表現不佳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行動和選擇,而這些行動和選擇可以增加將失敗原因外化的機會。
仔細觀察會發現,為了保護自己聰明的自我形象不被損害,很多孩子不僅沒有全力以赴去挑戰難題,而且在面對難題時,不自覺地做出相反的決定,使自己處於明顯的劣勢。比如讓自己生病或在比賽中穿一雙明顯不合適的鞋子。這樣,當他們輸了時,他們就可以辯解:我沒準備好 / 我感冒了 / 我的設備出了問題 / 我昨天沒睡好 / 對手的運氣太好了……其實我想表達的只有一句話:「不是我不聰明,也不是我不優秀。”
很多人看完這個實驗后,都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不要表揚孩子聰明,而是表揚孩子的努力。實際上,它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有一個孩子經常在考試中拿第一名,老師總是表揚他的努力,但從不表揚他的聰明。這讓他非常痛苦,因為老師把他樹立成勤奮和笨拙的典範,彷彿他是一隻笨拙的,只有被一個聰明人當了一隻懶惰的兔子才能成功。於是,孩子不甘心再努力,一心想靠努力擺脫“補短”的標籤,後來成績明顯下滑。
我們如何激勵孩子努力學習並承擔艱巨的任務?
首先,瞭解孩子會設置障礙的心理現象。不是孩子總是找藉口故意作弊,而是他們在面對挫折時的自我保護機制。其次,適當地表揚你的孩子。孩子們渴望自己的優秀得到認可,因此有必要順從和滿足孩子們的需求,並適當地表揚孩子的聰明。第三,培養孩子承受失敗的勇氣。不要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而批評他或她。同樣,僅僅因為你的孩子成績好並不意味著他做得很好。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看到他或她擅長什麼很重要,這樣孩子才不怕失敗。第四,重新定義“智慧”。我們可以告訴我們的孩子:
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無論是試卷上的失誤還是完成任務過程中的一些表現)是「聰明的」;
在 fac 中e 的不足,敢於面對,不學習,通過學習彌補不足,這就是“更聰明”,是智慧的體現;
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或者看到自己的缺點卻不敢面對,選擇逃避,都是“不聰明”的。
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理解並順應孩子希望被認可為“聰明”的願望,幫助他們消除成長道路上的“自我阻礙”,陪伴他們健康自信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