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關於葬禮,設定了很多的習俗,也留下了很多的古訓。
比方說,“積雪壓墳,必出貴人;逢雨打靈,後代必窮”。就是指,落葬的時候,天空下了雪,這是好兆頭,若是遇到了大雨,路面濕滑,不便於做事,兆頭就不好了。
在很多地方,有這樣一句古訓:下葬遇三兆,後代出貴人。
按照傳統的說法,老人落葬的時候,遇到蛇出沒、下小雨、公雞叫,就是吉利的事情。
顯然,古人的一些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只是主觀臆斷而已。在不同的鄉村,可以解釋出不同的意思,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作為新時代的人,對於古訓,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人到中年,參加葬禮的次數相對多一些,也要主持大家庭的葬禮,挺起家庭的脊樑,因此對於古訓的解讀,應該更加用心,也要注重推陳出新,減少迷信。
01
落葬時,幫忙的人特別多:先輩人緣好。
同樣是一場葬禮,有的家庭門庭若市,有的家庭門可羅雀。
同樣是一座村莊,不同的家庭的葬禮,來幫忙的人,數量是大不一樣的。
透過現象看本質,參與落葬的人多了,說明家裏的老人,活著的時候,人脈是特別好的,也很樂於幫助別人。
按照“禮尚往來”的規則,來幫忙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帶著“還人情”的想法來的。
“還人情”的人多了,其中就有我們的貴人,多珍惜,子孫就能得到更多的關照,自己也會變得貴氣。
魯迅先生過世後,送葬的隊伍排了好幾裏地。
因為來的人太多,家裏不得不增加了一天的時間以供大家弔唁。
落葬的這一天,抬棺的人,有巴金、胡風等大文豪。
多年後,魯迅的兒子周海嬰,持續被大家關照。
周海嬰走到哪里,似乎都是名人,無形之中就要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變成優秀的人。比方說,他在北大物理系讀書時,打了幾次牌,就被人教育:“魯迅的兒子不好好讀書,只知道打牌跳舞。”
把先輩的人脈留住了,就變成了世交,從而子孫的發展,就容易多了。
比爾蓋茨說過:“一個人永遠不要靠自己一個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個人花每個人1%的力量。”
周圍都有好心人,都有人情味,都出一分力,人生自然就被托舉了。
02
落葬時,家人不爭財產:家庭風氣好。
按照習俗,若是家裏的老人過世了,子孫就要坐在一起,看看如何分配財產。
若是老年夫妻之中,一個人過世了,另一個人還健在,除了財產安排,還得有養老的安排,不能讓活著的老人,孤苦無依。
可悲的是,很多家庭,老人屍骨未寒,大家就開始爭奪財產,誰都有一份私心。
我的外婆落葬後,當夜就安排分配財產的家庭聚會。
小舅舅一直負責保管外婆的存摺。但是他開口就說:“這些年,媽媽的開銷不少,我是把錢用得差不多了。”
四舅舅說:“當初,把存摺交給你,上面有五萬多,你怎麼都花完了?買了啥?”
一連串的質問,讓小舅舅不知道如何回答。小舅媽在一旁,怒氣衝衝,認為大家太欺負人了。
我的母親、阿姨想要說句公道話,被四舅舅趕出去了,說“出嫁女,沒有資格管娘家”。
事實上,外婆過世後,剩下的錢,四五千而已;農村的老屋,泥巴做的,價值幾百。但是幾個舅舅,鬧騰了一整夜。
現如今,我的母親和幾個舅舅,幾乎處於斷交狀態。
為了金錢,親人隨時可以翻臉,這樣的家庭,要出貴人,無疑是很困難的。親人都來傷害一個積極向上、大度的晚輩,這是內耗。
好的家庭,親人互相禮讓,和睦地分配家庭財產。並且積極照顧到困難的晚輩。
家和萬事興。後代要富貴,離不開和睦的家庭。
03
落葬時,及時清理債務:家人信譽好。
很多人以為,人死債消。
真的是這樣的嗎?情況可以分好幾種。後代在繼承財富的時候,同時也要繼承債務;若是先輩沒有任何財產,那麼後代主動歸還債務,這是最高尚的行為。
拿著老人的錢財,然後丟掉一切的債務,逃之夭夭,這肯定是被社會譴責的。
真正有出息的後代,在老人落葬之後,及時清理債務,這就是“吃虧是福”的智慧。
“揚子晚報”上有一條消息。三十多歲的江蘇宿遷泗陽縣王集鎮的王吉,在清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父親王昭軍生前,承包工程,有七百多萬的外債,沒有清理。
耗費了三年的時間,王吉靠賣房、貸款、打工等,把債務還清了。他說:““父親一輩子都重視名譽聲望……不能因為他走了我就欠錢,他死後的名聲,更加需要我去維護。”
《墨子》裏說:“誠信者,天下之結也。”
一個家裏,有一個人失去了誠信,就是舉步維艱。
想要家庭持續發展,那就得一直誠信。晚輩主動承擔起長輩的債務,很快就會讓自己發光,做什麼都會得到大家的支持。這是品格的力量。
04
任何一個家庭,都希望能夠大吉大利。那就不要一直迷信,而是要把小家庭融入社會大家庭,立足實際去工作、為人、持家。
有句話說得好:“時時刻刻聰明過人,這滋味並不好受,就像是置身於一種永恆的葬禮之中。”
人不要太精明,什麼好處都往自己身上攬,要學會幫助他人,利益上主動禮讓。
若要後代出貴人,那就要先輩積德積福,後代傳承好家風。
人到中年,在家庭的頂樑柱,要當大事,更要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