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緣分?
大概就像張愛玲說的:“於千萬人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緣分很美,但對於很多的家庭來說,也很難。
如果兒女三十多歲了,還是單身,家裏人都要捏一把汗,顯得焦慮。
乾著急是沒有用的,還得想辦法去找緣分,晚一點遇到對的人,比一輩子沒有遇到,總歸是好一點。
01
兒女找對象之前,需要讀懂“麥穗理論”。
哲學家蘇格拉底,安排幾個弟子去尋找最大的一顆麥子,並且規定的時間,不能走回頭路。
第一個弟子出發了,他擔心自己超時,走了幾步,就摘下一顆麥子。但是他後來發現,有很多的麥子,比自己手裏的那一顆更大,心有不甘。
第二個弟子出發了,他左顧右盼,到了終點,也即將超時了,才急著摘下一顆麥子。他發現自己錯過的麥穗之中,有好幾顆都比手裏的麥子更大。
其實還有更多的弟子,比第一、第二個弟子更糟糕,他們尋尋覓覓,直到超時了,過了麥地,都沒有摘一顆滿意的麥子,空手而回。
如果我們繼續往下看,就會發現,摘到麥子的兩個弟子,也嫌棄手裏的麥子不夠大,大概率是偷偷扔掉了。
這就是“麥穗理論”——兒女總是希望找到最好的那個人,還這山望著那山高,因此一次次錯過。
從兒女本身看,會發現他們單身、找不到對象的兩個大概率的原因。
其一,太著急,遇到一個人就去愛,毫不猶豫地付出。相處一段時間,才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人,於是放手。接著進入下一段戀情。
多少年輕兒女,戀愛多次,但是一次都沒有成功。反而在錯誤的愛情裏,耗費大量的時間。
尤其是女人,一旦遇到無法確定的愛情,還選擇了和對方一起生活,那就會傷害到自己的身體,導致疲憊不堪。
在三十歲之前,戀愛七八次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他們過了三十歲,就疲憊了,甚至名聲都不太好了。
其二,太穩重,遇到誰,都要考慮很久,等考慮清楚了,發現對方是別人的新娘、新郎。
也許遇到了喜歡的人,但是不去表白,而是持續性觀察對方的人品、學識、錢財、家境,還反反復複考驗對方。時間一拖,就錯過了。
過了三十歲,一次戀愛都沒有。心動的人,喜歡的人,熟悉的人,都已經成家立業了。
02
兒女找對象的最佳機會,就是以下兩次。
蘇格拉底對弟子說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話:“一塊地裏,確實有最大的一顆麥子,但你不一定遇得到。就算遇到了,也很容易錯過,無法精准判斷。因而你手裏有的那一顆,就是最大的。”
對於緣分來說,能夠抓住的,就是最好的;能夠成全的,就是最長久的。
在《讓財富找到你:有溫度的經濟學》中,有經濟學家提出一個“37%樣本”的策略。
打個比方,一個人在三十歲之前,打算戀愛十次。那麼他最應該抓的,就是“10乘37%”這一個戀愛對象。就是第三個、第四個。
之前兩個戀愛對象,會讓人積累到經驗,促進自己的心智成熟。為真愛,做出了鋪墊。
之後的五到十個戀愛對象,是自己設定的,非得去遇到,會讓自己過於理智,從而失去,並且自己折騰得疲憊不堪。
把找對象的人次,變成人與人相處的次數,也是對的。和同一個人,相處十次,那麼在第三、第四次相處的時候,就可以表白了。
這就說明,第一次找對象的最佳機會,就是“理智和感性”之間。
當一個人錯過了一兩次緣分,然後打定主意——“我不能再錯過”,那麼他的緣分就來了,並且會成功。
看過《梁祝》的人,就會知道,梁山伯和祝英臺一起讀書,他們單獨相處了多次,產生了愛慕之情。
梁山伯知道祝英臺是女人之後,毅然決定“不錯過”,因此苦苦追求。有了化蝶的傳奇故事。
在《新白娘子傳奇》中,許仙和白娘子相處了兩次之後,就彼此愛慕,然後就有了牽手的愛情。
簡單來說,同學、同事、客戶、老鄉等,單獨相處幾次,有了一點基礎,就可以大大方方戀愛了。
若是有一兩次失敗的戀情,也沒有關係,這是鋪墊而已,再出發,那就是真愛。
第二次機會,就是不斷提升自己,增加吸引力。
俗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一個人自己沒有陽光,很墮落,還要找對象,無疑是異想天開。
有一首情詩,叫《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朝詩人崔護,落榜的時候,遇到了喜歡的女子,但是沒有表白;來年,他再去找女子,不見了女子。落得一生遺憾。
為什麼不及時 表白呢?我們都這樣想。事實上,詩人落榜了,沒有功名,又靠什麼表白呢?
緣分的來臨,其實是兒女的磁場,吸引了另一個人。
鼓勵兒女多讀書,多謀業,提高教養,找對象的機會,還真的會送上門來。正所謂,“慕名而來”。
兒女是麥地裏最大的一顆麥子,隨時可以讓人找到,值得擁有。這就不愁了。
03
很多人認為,婚姻是第二次投胎,馬虎不得。
投胎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身上,那麼後半生的結局,是很不一樣的。
我們不能馬虎,也不能太吹毛求疵,經歷了幾次愛的體驗,不管是受傷也好,遺憾也好,接下來就以飽滿的熱情,去迎接愛情。
風雨之後,會遇到彩虹,這是自然;愛情也是如此,挫折之後,就會走進坦途。
緣分,可以是自然發生的,但更多是“刻意而為,主動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