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子孫積德積福,是每一個老人的願望。
可是,如何才能把福報留給子孫呢?不單純是做幾件好事,就行了,還要把幸福的根源,植入到子孫之中。
通常,有遠見的老人,在自己臨走之前,會把後事安頓好。雖然自己無法活百年了,但是家還有萬萬年,血脈在延續。
01
不要過度醫療,自然老去。
有一位網友說:“小病自我診斷,大病自我了斷。”
話不好聽,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人在病入膏肓的時候,明知無力回天,還要拼命去治療,能把家底耗光,讓子孫都負債,並且也看不到效果。
尤其是一些多年患病的老人,忽然又大病一場,這就應該主動去知曉情況,並且告訴子女,不要去折騰了。
老人自己說“不折騰”,符合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也會讓子孫留住財富,內心也會好受一些,減少愧疚感。
02
不要計較兄妹仇恨,及時化解。
臨走之前,老人告訴子女:“你的伯伯,拿走了老祖宗的某個古董,伯伯就是你的仇人啊。”這不是愚昧無知嗎?
仇恨是上一代的事情,怎麼能夠留給下一代呢?
如果仇恨是傳家寶,那麼滿世界的 人,都沒有辦法過日子了。
人一路走來,雞毛蒜皮的事情多去了,矛盾也多。什麼都要留住,這不是幾代人的仇恨,累積到子孫身上,喘不過氣了?
應該告訴子女,所有的長輩,都有過錯,但都是為了大家庭,不要去計較了。
如果有條件,把健在的兄弟姐妹,都喊過來,聊一聊,把恩怨都化解了。讓子孫看到一個逐步團結和氣的大家庭。
老一輩的矛盾化解了,那麼子孫走親訪友,就輕鬆多了。以後的緣分,更加珍惜,也留下了潛在的社交資源。
03
不要私下給兒女錢財,公開分配。
人生最後一筆錢,到底要留給誰?
很多老人,臨終的時候,還要幹一次“偏心”的事情,導致兒女互相爭鬥,或者反目成仇。
一些家庭,老人屍骨未寒,兒女就吵起來了,給外人看了笑話。
聰明的老人,會用公開的方法,讓子女分配財產。
把自己有多少財富,如何分配,說清楚。接著,聽一聽子女有什麼建議。也許不能完全按照子女的建議去做,但是老人主動公開的態度,會讓子女很欣慰。
大家對財產,都心知肚明,就免去了暗中的爭鬥,少了很多的麻煩。
整體的原則,應該是幫助窮一點的兒女,讓富有的兒女,讓一讓。或者給長期陪伴老人的兒女,多一點點,表示感激。
04
不要不管老伴,有所交代。
老夫妻,雖然約定了一輩子恩愛,但是無法做到同一天過世。
先走的人,不要太自私,把錢財耗盡,把子孫的孝道耗盡。應該考慮下一個走的人,如何過日子。
比方說,家裏的房子,在老伴在情況下,不要分配;存款,不要全部給子女拿走了。
最好,對老伴如何養老,跟哪一個兒女,是否還再婚,等一系列的問題,說清楚。
在九泉之下,知到老伴過得不錯,那也就欣慰了。
當然,對老伴的好壞,都要有一個說法,儘量感謝老伴,寬慰老伴,讓其沒有精神內耗。尤其是杜絕老伴走極端的行為。
05
不要子孫修大墓,喪事從簡。
三國時的曹操,在臨走之前,告訴兒女:“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
還留下“不封不樹”的具體要求。
戎馬一生,帶來了豐厚的家業,但是他不苛求什麼大墓,就是陪葬品也不希望有。
具體墳墓在什麼地方,也沒有要求。最好是,沒有人打擾,安靜下來。
看現在的墳墓,多少富人,豎立巨大的墓碑,又修建樓梯等,耗費好幾萬。
很多年輕人,打工十年,都存款沒有幾萬。一些年輕人,在父母過世的時候,還有房貸,壓得透不過氣。
老人怎麼需要大墓呢?這是給子女負擔。
從節儉的好家風來說,也不需要什麼大墓。
老人自己提出來,安葬在什麼地方,要一個小土堆就行了。這就讓子孫知道如何做了,從而也減輕了家庭的開銷。
對於白喜事,儘量簡單,被搞什麼排場。這就是浪費錢,活人在自作孽。就是地方上的一些陋習,早就要拋棄了。老人提出簡單的要求,家風就好多了。
06
不要忘了對你有恩的人,讓子孫持續報恩。
人一輩子,總有那麼幾個人,是幫助過你的。這些人,也許走了,也許很老了。
也許幫助你的人,他們的子孫還困難。
老人一旦掌握了恩人的資訊,就應該告訴子女,並且讓子女再去報恩。
從人情世故來看,一些願意幫助你的家庭的人,是願意幫助第二次的。還能形成世交。
若是幫助你的人,確實有困難,你和子孫都去回報,這是一種教養,也是社會的正能量。
尤其是你在很老的時候,那些幫助過你的左鄰右舍,應該多感謝,也告訴子孫,千萬不要埋沒了別人的恩德。
07
古人說:“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老人的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子孫後代,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即將走向終點,就聽之任之,留下一大筆爛賬。
善良是一盞燈,曾經點亮了自己的晚年,後來是星星之火,可以點亮子孫前行的路。
《活著》裏說:“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人,如果一病不起,那也可以笑著走完一生。
人,如果一事無成,那也有積極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