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養寵物這件事,大家褒貶不一,貶低者居多。
劉伯溫寫了一個“靈公好狗”的故事,說春秋時的晉靈公,很喜歡狗,專門修建了狗窩,還配備了華麗的衣服。
奸臣屠岸賈投其所好,總是給狗點贊,讓晉靈公開心。
晉靈公還下令:“誰觸動我的狗,我就砍他的腳。”
晉國人聽了命令,都害怕遇到狗,更怕傷到狗,因此出門都小心翼翼。
忠臣趙盾提出治國的建議,晉靈公不聽,還放狗去咬趙盾。
趙盾的族弟趙穿聽說這件事,非常憤怒,就刺殺了晉靈公。晉國人迅速出擊,把所有的狗捕捉了。
歷史上,還有懿公好鶴的典故,都體現了玩物喪志的悲劇。
當然,也有一些令人羡慕的寵物故事,如“梅妻鶴子”。
那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要不要養寵物呢?尤其是老年人,用行動告訴大家,這寵物是非養不可。
別急著討厭老人養寵物,先看看其中的好處,你就會改變態度了。
01
養寵物,能減少晚年的孤獨。
佛吉尼亞聯邦大學人與動物互動中心主任、教授南希·吉在大量實驗之後,認為人對其他生命體,有四種依戀。
其一,我們依戀他人的時候,會覺得他人是在讓人變得愉悅。
其二,覺得他人是令人舒適的。
其三,他們不在的時候,我們會很想念。
其四,我們心情低落的時候,會想去找他們。
老人在兒女離開家,去外地工作的時候,會有思念,牽掛,並且因為這樣的情愫,自己也很開心。
到了過年過節,又會想去尋找兒女,期待兒女回家。
如果把他人,轉換成“貓狗”,也是可以的。動物和人互動,會有親近感;分開的時候,會捨不得,期待重逢。
回歸現實來了,老人和兒女不可能隨時在一起,分開是不能避免的。要兒女隨時回家來陪伴,滿足“重逢的期待”也不太現實,但是養的貓貓狗狗是可以做到的。
因而,有養寵物的老人,這樣說:“養寵物主要是有個伴,現在好些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們各忙各的,養個貓狗作伴。”
老人家中有了寵物,就增加了一些煙火氣,也讓孤獨感減退了,適當少了對兒女的依戀。
02
養寵物,能轉移夫妻的矛盾。
人老了,最好的日子,應該是“一屋兩人,三餐四季”。
想法很不錯,但是夫妻兩個在家,大眼瞪小眼,這矛盾就很容易滋生。
但矛盾來了,吵起來了,兒女又不能隨時回來勸架,真的令人擔憂。
如果家中有寵物,夫妻的關注力,就會轉移到寵物身上,而不是集聚在愛人的身上。
南希·吉說過:“我們和動物接觸,焦慮和孤獨感下降了,並且心情有所提升。”
美國濱州大學經過研究,也發現寵物對消除生活壓力,有很大好處。人在緊張的時候,看到寵物,會緩解很多。
在快節奏的社會,不僅是年輕人存在焦慮,老年人也焦慮。比方說,老人擔心兒女工作不順,婚姻不順,外出的安全環境不夠好;老人還擔心自己出門,應對不了各種複雜的局面。
因為焦慮,夫妻就更容易爭吵了。一些老年夫妻,開開心心出門,沒多久就因為去哪里逛,如何看病等,吵起來了。
寵物的出現,恰好轉移了視線,讓人可以短時間放鬆精神。焦慮就慢慢減少了,夫妻的矛盾,也緩和了。
03
養寵物,能帶來社交的和睦。
在戰國時期,趙簡子養了一匹白色的騾子。
有一個小吏生病了,醫生給他的處方中,有“白騾的肝”這味藥。
小吏找到趙簡子,希望能夠幫幫忙。
趙簡子說:“我的騾子,能夠救人一命,太好了。”
晉國的人,都給趙簡子點贊。為後來趙簡子建立趙國,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真是,得道者多助。
可以說,這是很古老的“寵物社交”故事。
教授南希·吉也得出類似的結論:“如果你在遛狗,並且遇到一個不很熟的人,不會很尷尬,大家可以聊一聊狗。”
寵物是社交過程中的“潤滑劑”。
如果你知道某個親戚朋友,有某個寵物,你去送禮的時候,就可以送出寵物的衣服,寵物的食物,讓親友互動更溫暖。
你外出的時候,帶著寵物,很容易和同樣帶著寵物的人,聊得來。
在一些社區,我們還會看到老人們,相約在傍晚,一起去遛狗。很快,一個愉快的傍晚就開始了。
唐朝的劉長卿,被誣陷之後,貶到睦州做司馬。
帶著鬱悶的心情去赴任,半路上遇到了大學,更加難受。他忽然聽到有狗的叫聲,朋友苗丕順勢開門。
他揮筆寫下:“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心情就好多了。
可愛的寵物,在給自己帶來幸福的時候,也會給他人帶來美好情愫。這樣的社交,無不裨益。
04
當然,寵物再好,別忘了做一個有教養的老人。
我們真正討厭的,不是寵物,而是養寵物的人,沒有教養。
再可愛的貓貓狗狗,一旦被主人隨便拋棄,就不可愛了;再好的環境,一旦有貓狗的糞便,就不好看了。
老人把寵物打扮漂漂亮亮,及時清理糞便,讓寵物有好習慣,不攻擊孩子,不破壞公物。老人和寵物,就相得益彰,成為風景線。
同時,老人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身體狀況,儘量不養消耗錢財太多的寵物,太兇猛、奇葩的寵物。避免管束不善,帶來災害。
作為年輕人,看到帶寵物的老人,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指責,誰都有老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