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暴力是什麼,也知道暴力除了軀體暴力,還包含言語暴力(傷人不見血)、精神暴力(也是家暴,又稱“軟暴力”)。
而今天我要跟大家討論的是家暴中的冷暴力。
我們經常認為不和我們說話、回避、淡漠、忽略我們、輕視我們、疏遠我們、拒絕溝通就是一種冷暴力,其實,冷暴力還包括在一段親密關係的互動中,忽視對方,只顧自己的情形,這也是一種冷暴力對待。
我身邊就有一對父子。爸爸平常與伴侶就是習慣性地用冷處理的方式解決問題,導致他兒子有樣學樣的形成了回避型人格,一犯錯或不如他意就和爸爸使用冷暴力。尤其是當兒子發現,通過冷暴力的方式,能換來他錯誤的抵消,爸爸的妥協、退讓、屈服時,他隨著年齡的增長,也不斷的加大、放大他自己的冷暴力,由此在這段關係中滿足他自己的虛榮心並從爸爸身上獲得成就感(拿捏住爸爸)。
在這段兒子和爸爸的互動中,表現出來的就是忽視對方,兒子看似在和爸爸溝通,但他沒有“看見”爸爸的付出,更沒有顧及到爸爸的感受,這就是冷暴力。
這種冷暴力的感覺就好比是“鈍刀子割肉”,慢慢地在身上割,不一定很疼,但非常難受,並且對親密關係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害。所以,更多時候,我在他們父子這段關係裏,看到的不是愛和包容,而是爸爸的助長、溺愛,兒子的恨意與不滿。
就像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裏,包寶寶跟包媽媽的故事一樣。包媽媽對包寶寶有著極強的控制欲,把自己全部的愛都給了包寶寶,小時候的包寶寶也並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但是,隨著包寶寶的長大,包寶寶有了自己的個性,渴望獨立,而包媽媽不僅沒有意識到長大後包寶寶的需求,甚至是變本加厲,強化對包寶寶的控制。在包媽媽意識到自己無法再控制包寶寶的一切時,失落又絕望,傷心又憤怒,採取了最極端的做法,吞了包寶寶。
雖然動畫片裏運用了誇張的手法,但從包寶寶與包媽媽這段親密關係中讓我們看到:包媽媽只顧著滿足自己的需要,忽視了包寶寶的同時也給包寶寶造成了一定的傷害,而這種傷害,也是一種冷暴力對待,和我上面提到的父子是一個性質。
因此,我們一定要清楚冷暴力的概念,不跟我們說話並不代表這就是冷暴力,而是這中間還要有一個對我們有傷害的體驗,並且這種傷害的體驗是區別於自己的受傷感。
那麼,什麼是自己的受傷感呢?
受傷感是一個特別難以解決的感情之一,像一個隱藏的荊棘,它隨時準備跳出來作怪。
有些人會因為別人不跟自己說話而感到很委屈、很受傷,但別人未必是在用冷暴力對待你,而是他們內心的不合理期望沒有得到滿足,然後,他們把它解讀為一種冷暴力對待。
比如,滿是疲倦的我們工作一天回到家,只想洗個熱水澡後睡覺,可家人卻覺得我們不待見他們、不愛他們了,連句噓寒問暖的話語都沒有,這種受傷感就是家人自己的解讀,而不是我們的冷暴力對待。
所以,有的時候可能是我們自己被自己暴力對待了,我們感到不舒服了,但這些都不是冷暴力。
有一類人,我們常會感覺到被TA冷暴力對待了,但實際上是他內在衝突的外化。這類人是有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人。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仿佛沒有皮膚的保護,他們血肉淋淋的行走在人世間,常會把關系理想化,渴望著與周圍的人發生聯繫,但在下一秒,周圍人的愛與關照似乎又像灼熱的陽光,這個關係又有可能成為最糟的關係。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穩定,而且是穩定中的不穩定。他們的自尊水準和對自我的認知,完全取決於TA與對方的理想化(idealization)親密關係,以及我們所說的自我貶低(devaluation)的極端,對自己有傷害的客體。他們的內在自體相對來說是分裂的。當TA感知到一個不好的自體,TA對自己會有一種自殘行為,甚至是自殺行為。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形成發展,是由遺傳、社會和心理因素的不同比例的組合引起的。主要是在母嬰關係裏遇到一些重大的挫折或者創傷時發生的。當母親無法容忍孩子的攻擊時,孩子會把母親看成一個完全壞的母親;但母親在這個過程中又可以因為同情而對孩子特別好,孩子就會把母親看成一個理想化的母親。
因此,母親的行為分裂,可以讓我們發現孩子被兩個極端化的方式交替對待,為此孩子的內在就會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客體表像,並且會把這兩個客體表像投射到一個人身上,於是,在這個孩子眼裏,這個人要麼是天使,要麼是惡魔。
故此在跟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交流時,會發現一段關係有時談笑風生,熱情似火,氣氛熱烈歡快,和樂融融;有時又冷言冷語,仿佛有不共戴天之仇,疏遠又冰冷。其實TA表現出對我們的百般挑剔、冷漠忽視,並不是在對我們使用冷暴力,而是這類人人格特質的一種外化反應。同時,我們也會發現這類人的關係模式就是這樣的,因此,要區別於冷暴力。
所以,當我們感受到好像被冷暴力對待的時候,需要深思清楚是因為某件事情讓我們之間發生了衝突,還是只是對方內在衝突的外化。
從客體關係理論出發,我們把攻擊性轉向客體的投注,稱之為暴力行為。
比如有些人不斷地責怪自己,通過不滿足自己的日常需求、否定自己、不認同自己;有些人恨自己,作踐自己,甚至是用自己軀體上的自殘來表達。
而冷暴力使用者將攻擊性轉向客體並外放出來的表達方式則比較含蓄。
冷暴力有些特殊,它是一種回避型的攻擊,它的根源就是不能好好說話,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慮問題,當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想法時,有些人會通過語言表達來攻擊對方,經常能聽到有人說:“我很討厭你”。這就是一種語言暴力,攻擊者使用的冷暴力往往無法用言語去表達,攻擊的感受來自於對方,而冷暴力的實施者往往意識不到這是一種攻擊,所以,我們常說使用冷暴力的人還處於前語言期。
比如,動畫短片《包寶寶》裏,包媽媽不懂得跟包寶寶表達自己的情感,當包寶寶表現出不合自己期望的行為,包媽媽選擇的是用禁錮去應對,而不是與包寶寶做有效溝通,更不能共情於包寶寶。
不僅如此,有的時候我們只看到冷暴力的表像,不說話、不理會、冷戰,但還有一部分冷暴力是沒被看到的。
比如,有的父母會經常給自己的孩子打電話,傾訴自己生病了,或是哪里不舒服了,然後,不斷地數落自己的孩子沒良心,不孝順,不關心父母,不回來看望。
同時,這些父母也不直接向自己的孩子說“孩子,我想你了,我想你回來看看我”;也不說“孩子,工作挺忙的,別擔心,不用回來看我。”而是,每一次都會跟孩子講一些讓孩子感覺特別焦慮、擔憂的事情,在這無形中讓孩子受傷,並以這種方式來迫使孩子改變對待他們的方式。而這也是父母對孩子使用的冷暴力方式,只是藏得比較深。
因而,我們要看到冷暴力不是一種明面上的暴力方式,而是一種暗地裏的暴力方式。冷暴力不僅是一種行為(像一把架在我們感情線上的鋸子),更可能是一個過程(一次鋸一刀),持續地給他人造成困惑與傷害。
為什麼我們要使用冷暴力?
冷暴力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它就像是一種慢性毒藥,無聲的滲入我們的骨髓。
冷暴力使用者的目的,一方面,冷暴力恰好是一種極好的偽裝,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而人的暴力行為是轉向客體的,冷暴力使用者沒辦法去承認這一點。另一方面,在客體關係上冷暴力使用者覺得別人都是為TA服務的,是TA的一部分,是沒有喜怒哀樂、沒有情緒情感的。冷暴力使用者是沒有客體概念的,只有自體客體。
比如動畫短片《包寶寶》裏,在包媽媽的心裏,包寶寶是不允許有自我存在的,只能是作為包媽媽的一部分而存在。
再比如,冷暴力使用者就好比一個孩子,在孩子內心中,玩具就只是玩具,是用來滿足自己的,TA可以肆意對待每個玩具,對玩具說:“我不喜歡你了!我不想跟你一起玩,你到一邊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併發現,使用冷暴力的人不單單是看不到對方、忽略對方,無法共情對方,更是壓根不認為對方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或是其他情感。
相反的,冷暴力使用者在忽略對方的同時,也會感覺難受,但這種是基於TA覺得自己才是一個受傷害的人。是對方造成了傷害,所以才忽略對方,不理對方,才發生了冷暴力的行為。
冷暴力是很有效的打擊對方自尊的工具,用這種方式懲罰對方,可以一直讓自己立於不敗的高位,讓自己的權力淩駕於對方之上,對這段關係進行操縱和控制。
就像上面提到的動畫短片《包寶寶》裏,包寶寶向包媽媽表明要搬出去和女朋友一起住的那一刻,包媽媽意識到即將完全失去對包寶寶的控制權,徹底崩潰,以驚悚的一幕告終,包媽媽悲痛地留著眼淚吞下了包寶寶,卻又悔恨不已…..
冷暴力使用者很善於轉移罪惡感。而受害者不善於玩這種遊戲,常常捉摸不透對方的心思,因為急著想讓關係恢復正常狀態,就會覺得非常焦慮;會想盡一切辦法讓施暴方重新看到自己,理睬自己。
長期被忽視而不知所以,讓受害者不堪其苦,甚至開始責怪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願意做一切事情來討好施暴方。在關係裏變得順從又小心翼翼。
冷暴力使用者就是利用這種心理特點,完成在關係裏的主導和控制權。這樣的人常常是處理情緒能力差,沒能力、沒擔當去面對和解決問題,而是習慣性的逃避壓力環境。
另外,冷暴力使用者對這段關係不滿意,但還沒想好是不是分手,或不想主動提出分手,以冷暴力方式折磨對方,逼退對方。
而在冷暴力裏受傷的往往是單純善良的人。TA無法理解為什麼伴侶會這麼對自己,無法把愛的人和暴力行為聯繫起來,反而會從自己身上尋找關係失敗的原因。
所以,當我們感受到冷暴力時,想想在兩個人的關係中間,我們是否真正被對方共情過,還是對方只是把我們當成了TA的一部分。
請記住,不要在任何一段關係裏自我感動,更不要心有不甘的去質問別人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是你對誰越好,誰就會更加珍惜你,現實往往相反,更不要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到最後自己可能什麼都不是。
冷暴力是一種傷人最深的方式、是一種精神虐待,希望我們不成為施暴者,也不成為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