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只松鼠,擔心冬天找不到食物,於是費盡心思囤積食物。
到了春天,松鼠囤積的食物,很多過期了,也有些食物被遺忘了。
這就是“松鼠症”。
其實,在我們身邊,很多老人,也有類似的行為。把東西囤積起來,總以為“某天可能會用上”。
事實上,老人囤積的東西,多半一輩子都用不上。但是這些東西,確實降低了自己的生活品質。
從現實來分析,就會發現,六十歲之後,什麼都捨不得扔的人,多半是以下幾種命運。
01
第一,窮慣了,到老也不能享受安逸的生活。
我的母親,出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
那時候,物質匱乏,就是一粒米,都要倍加珍惜。
到青黃不接的時候,也許家裏都斷了炊煙。
母親是“窮怕了”,因此什麼東西都會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家裏總是有很多的舊衣服,就是被老鼠咬破了,母親也要收起來。到了農閒時,母親就把舊衣服裁剪一番,做成了布鞋、墊被。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一家離開了農村,進城定居,生活也好轉了。
可是母親仍舊過著窮日子。
舊毛衣,要拆開,重新織。雖然,母親織了毛衣,但是沒有人穿,因為毛線很舊了,不太保暖。
舊衣服,母親修修改改,就變成了鞋墊。這樣的鞋墊,不太柔軟,也不暖和,因此一直被擱置。大家用的鞋墊,多半是市場裏買的毛鞋墊。
母親還會去撿廢品,翻垃圾桶。一些舊的塑膠玩具,母親會收起來,認為家裏有孩子,可以用得上。但是孩子們是嫌棄這樣的玩具的,畢竟,玩具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很多次,和母親溝通了,要把什麼東西扔掉。但是母親不願意,她害怕,東西扔掉了,就不能防備意外情況了。
母親不知道如何選擇,也不懂得“按需使用”的道理。
當然,我對母親也能理解,畢竟她不能享受退休生活,也沒有幾個存款,感覺未來沒有保障。
但是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退休老人,月退休金五六千,但是仍舊是一種窮苦的打扮,也會去翻垃圾桶,還和乞丐爭奪廢品。
窮慣了,一方面是日子真的很窮,一方面是心窮,格局就針眼大,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餘生。
02
第二,摳慣了,過著一分錢都捨不得花的生活。
有沒有見過一些老人,買了一袋子蘋果,發現其中有一個,表皮腐爛了,但是不會扔掉,而是把腐爛部分,削掉,然後吃剩下部分。
第二天,又發現一個爛蘋果,也是吃剩下部分。
蘋果吃完了,但是從未吃一個好蘋果。
本以為,這樣摳門,可以省下一部分錢,事實上,買蘋果的錢,一分都沒有少。因為買的時候,都是好蘋果。
當然,一些老人,是捨不得買蘋果的。他們更願意去菜市場逛一逛,發現一些水果攤旁邊,有不要錢的爛蘋果,或者有一些開始腐爛,但是價格特別低的蘋果。
買菜也是下午去,尋找一些打折的菜,或者是買一送二、送三的菜。
我曾經見過一位在菜市場裏撿白菜葉子的老人。原以為,他是很窮的人,但是老人的熟人卻悄悄告訴我:“他是拆一代,存款有幾十萬。”
當摳門變成了習慣,那麼生活的品質就會下降,錢財留下來,也許導致子孫爭奪不休。或者老人摳下的錢,滋養的敗家子。反正是自己沒有享受到。
03
第三,髒慣了,房間從來沒有好好收拾過。
小說《活著》裏有句話:“人老了也是人,是人就得乾淨些。”
同樣是一個單位退休的老人,同樣是一個村裏的老人,但是他們的模樣,很不一樣。
有的老人,髒兮兮的,身上 的味道很大;有的老人,乾乾淨淨,可以靠近一些,也能很舒服相處。
總有一些老人,家裏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兒女都會嫌棄。
什麼都不願意扔掉,那就什麼都保留在家裏。時間長了,腐爛的,惡臭的,生蛀蟲的,都會有。
也許我們還會發現,壓箱底的衣服,都已經發黴了,很久都沒有翻曬。不是 老人不勤快,而是東西太多,管理跟不上。
住在髒兮兮的房間裏,誰都沒有好心情,生活是談不上高質量的。
04
幸福的晚年,需要堅持“斷、舍、離”。
《斷舍離》裏寫道:“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
老人是否命好,不一定是有很多錢,而是有好的心態。
心靈輕鬆而自由,看什麼都是風景;居住環境變好,在哪里都是福地。
我們還可以想到,老人把房間整理乾淨了,兒女更願意坐一會;把衣服洗乾淨了,出門才有朋友;把囤積的習慣改掉了,才不會亂花錢,也不會什麼都往屋裏搬。
人的心靈,就像一個杯子,裏面的垃圾多了,清風明月都沒有地方存放了。
因此,學會斷舍離,是老人的必修課。
斷了對雜物的念頭,避免雜物到家裏來。
舍去多餘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甚至直接扔出去。
離開髒亂差的環境,離開不講究的老人圈子。
05
《朱子家訓》裏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如果你有“什麼都不舍得扔”的習慣,那就行動起來,每天都清掃房間,定期整理,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的日子好起來了,內心也豐盈起來了。
晚年的幸福感,不是因為你什麼都有,而是你每天都輕鬆自由。
生活不是比誰更會囤積,而是比誰更會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