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諧,社會才能和諧。 無論是維繫婚姻關係,還是促使婚姻解體,有時我們需要藉助心理諮詢師、律師、社工等外力,才能盡可能減輕雙方的痛苦,給家庭一個相對完美的結局。
爸爸年輕時犯的錯,媽媽不是早就原諒、放下了嗎? 為何等到退休後突然翻出來算舊賬呢? 女兒百思不得其解的背後,其實是媽媽一直被掩蓋的痛……
週末下午,曉晴帶著媽媽來到了諮詢室,說要解決的是媽媽和爸爸的問題。 看得出來,媽媽一點兒都不想接受心理諮詢,拗不過女兒才勉強來到了這裡。
媽媽突然將爸爸趕出家門
今年36歲的曉晴在很多人看來很幸福,9歲的兒子聰明伶俐,在一家企業擔任高管的丈夫對她體貼入微。 “我的煩惱來自媽媽,她把我,甚至我的小家庭都搞得不安寧。”
曉晴的父母剛滿60歲,兩人的身體都很健康,退休收入也超過大部分同齡人。 老兩口和女兒同住一個社區,有一套三室兩廳的住房,在郊區還有套閑置的小房子。 一直以來,父母恩愛和睦,曉晴特別安心。 但自從兩年前爸爸退休後,曉晴發現媽媽開始對他挑三揀四,爸爸常常向曉晴抱怨“你媽嫌棄我”。
曉晴孩子9歲生日時,她請雙方父母去外面吃飯。 爸爸在餐廳看見了老同事,就忙著走過去打招呼。 沒想到他回來后,媽媽突然不高興了,開始各種挑刺兒,說他吃飯“吧嗒嘴”“餓死鬼托生似的,一輩子沒見過飯”。 看著爸爸低著頭被媽媽訓斥,引得不遠處的老同事頻頻張望,曉晴特別鬱悶、尷尬,幾次想說媽媽,卻都被爸爸攔住。
但那之後,曉晴盡量不跟父母一起出門,也刻意減少了回家次數,有時父母要來家裡,她也找藉口推託。
沒想到兩個月前,爸爸突然拖著兩隻箱子出現在曉晴家門口,原來他被趕出了家門。 曉晴馬上給媽媽打電話,得知爸爸被趕出家的原因是個人衛生不好,東西亂扔亂放,即便分房睡,呼嚕聲也能吵死人。 “你願意收留就收留,不願意的話,就讓他去郊區那個房子住。” 媽媽根本不聽曉晴勸解。 最後,曉晴把爸爸送到了郊區。 一個星期後,他給曉晴打電話,抱怨她向著媽媽,根本不管自己死活。
曉晴白天上班,晚上要陪孩子,哪有時間管呢? 她只好再次做媽媽的工作,跟她講“少年夫妻老來伴”,一直以來,爸爸都是家裡的經濟支柱,對媽媽也是百依百順,但媽媽油鹽不進。 “這麼大年紀了,我也不會離婚,但就是一天都不能跟你爸住一個屋了。” 媽媽的斬釘截鐵,讓曉晴突然猜測,她十有八九有心理問題。
未解開的陳年心結
曉晴媽媽的身材保持得很好,穿衣打扮用心,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得多,一看就是被照顧得很好的女人。
“阿姨,你現在不跟叔叔在一起生活了?” 我問曉晴媽媽,她說歲數大了,各有各的生活習慣,在一起住不舒服。 “大半輩子都過來了,咋就忽然不習慣了? 就你事兒多。 “一旁的曉晴白了媽媽一眼,媽媽看了看她,表情既有惱怒,又有無奈。
我提出跟媽媽單獨溝通,曉晴一步三回頭地出去了。 “曉晴說您的性格一直挺好的,是不是因為歲數大了,莫名其妙就心情不好呢?” 我問。 她嘆了一口氣,沒說話。 “她說有時候在外面,您也不給叔叔面子,是有什麼原因嗎?” 她看了看我,還是欲言又止。
幾分鐘后,曉晴媽媽像下了決心一樣,對我說:“梁老師…… 那天吃飯時,曉晴爸遇見的不是普通同事,是他年輕時的相好。 “她開始滔滔不絕,說曉晴6歲那年,自己媽媽身體不好,於是帶她去北京治療,但一個月後回來,就聽到了一些風言風語。” 我當時沒理會,直到有一天,在家裡看到了他跟那個女人……“曉晴媽媽開始流淚。
“被我發現后,他賭咒發誓說一定跟她斷了。 當時孩子小,我就沒聲張,畢竟這也不是啥光彩事……“曉晴媽媽擦乾眼淚,繼續說,”那之後,他的確跟對方斷了。 而且平心而論,這些年,他對家庭的付出很多,送女兒讀大學,給她出婚房的首付款,給我父母養老送終,這些,我都記在心裡……“她說,年輕時候忙忙碌碌,好像就把”那件事“忘了,但退休後有空兒了,總是會想起來。 尤其是有一次,曉晴媽媽偶然發現,老伴兒的“那個同事”也在他的退休群裡,就斷定他們還有聯繫,心裡非常厭惡。
曉晴媽媽說那天在餐廳看見老伴兒過去跟對方打招呼,氣不打一處來,“女兒女婿、親家和外孫都在,我沒法兒發作,但實在控制不住情緒,只好挖苦他的吃相。 “那天回來後,她跟老伴兒大發脾氣,情急之下還撓了他。” 老頭一個勁兒道歉,賭咒發誓跟對方早就斷了。 但我就是不相信,根本無法原諒,所以最後把他趕出去了。 ”
曉晴媽媽傾訴完後,我跟曉晴聊,問她知道當年發生在父母之間的事情嗎? 她面露難色,點了點頭。 “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兒了,我爸早改了,我媽就是過不去這個坎兒,各種找茬兒,我爸真冤,真可憐。” 曉晴說,媽媽老打電話給朋友說這件事,也讓她覺得很丟臉。 我直言不諱地對曉晴說,她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自己不是當事人。
當媽媽的痛苦被共情
“我也為人妻子,能理解遭遇背叛的感受,但畢竟他們都這麼大年紀了,人生還有多少好時光? 何必在這件事上糾纏個沒完呢? “曉晴說。 我告訴她,人生有很多坎兒,有的走過了,回頭看是雲淡風輕; 沒走過去,那個坎兒就會像根刺一樣,一直橫亙在心頭。 “這些年,你媽媽的傷口一直沒有機會癒合,連最親近的女兒都不願意傾聽她的感受,她的情緒一直在心頭積壓,積壓久了就會大爆發。”
曉晴不解地問:「我媽像祥林嫂一樣,到處跟別人說我爸不好還是對的了? “我說,如果家裡有個人,能夠站在她的角度傾聽她,給予理解和安慰,她就不會對外人說了。 事實是,曉晴不僅從沒有真正接納媽媽的感受,反而還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評判對錯,站在爸爸那邊向她表達“過去的事兒不用再提”。 所以,媽媽才會去外面尋找傾訴對象和支援者。
“每次媽媽對你說爸爸不好的時候,你都是怎麼回應的?” 曉晴說都會制止,讓媽媽多看爸爸的好,不能揪住他的錯不放。 “然後媽媽就很生氣,說我偏向爸爸,從未考慮過她的感受。”
我建議曉晴跟媽媽好好談談,比如媽媽再說爸爸的時候,先不要急於評判對錯,而是說:“的確,爸爸當年對您傷害很大,您的辛苦我都看得到,記在心裡,也是您的忍耐,我才擁有了完整的童年和如今的幸福生活,我很感謝您。 “讓媽媽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共情,而不是被厭煩、被指責。 聽到這裡,曉晴紅了眼圈:「我是媽媽最親近的人,卻從沒認真聽她嘮叨,更沒有認可過一次她的情緒,反而讓她的痛苦越來越深。 “我告訴她,現在挽救還來得及,回去後,試著引導媽媽把情緒發洩出來,幫她從當年那個痛苦的場景中走出來。 同時,在生活中也要多讚美和鼓勵媽媽,比如誇獎她穿的衣裳、戴的首飾很好看,收拾的家整潔溫馨,從一些小的細節讓她知道自己被接納、被欣賞,從而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 當然,我也叮囑曉晴要做好爸爸的工作,在與異性交往時,要多關注妻子的感受,把握好界限,給足妻子安全感。 她說會一一照做。
兩周后,我接到了曉晴的電話。 上次回家後,她跟媽媽認真談了兩次。 “當我嘗試著接納媽媽的感受,真正地理解媽媽後,她就變得柔軟、通情達理了。” 在曉晴的建議下,爸爸向媽媽承認了錯誤。 他之所以過去跟對方打招呼,就是為了給老伴兒看的,自己這些年斷得很俐落,所以心裡坦坦蕩蕩,無需遮掩。 沒想到,老伴兒誤以為他要跟對方“再續前緣”。
得知老伴兒的想法后,曉晴爸爸表示當年的確是自己錯了,他會用餘生去糾正這個錯誤,以後也會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爸爸把媽媽拉進了他的退休微信群,還說自己眼睛不好,不適合長時間看手機,以後有什麼事就通知妻子。” 老同事紛紛在群裡發鮮花、鼓掌的表情歡迎曉晴媽媽,還誇她的頭像年輕好看。 不久前,曉晴爸爸搬回了家。
這一次回家,曉晴特別開心,因為媽媽衣櫃里新添了冬天的大衣。 “我的新羽絨服,是你媽買的。” “我那件粉色羊絨衫,是你爸託人買了上好的線,再讓我選了款式織的……”曉晴說,這麼多年,第一次看見媽媽這麼放鬆地生活,而爸爸也笑得那麼自然。
其實,人生大部分的痛苦,都源於被困在事發地,久久不肯離去。 沒有放不下的不幸,只有不放手的執念。 在這個世界上,即便再親近的人,也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畢竟只有傷過的人,才知道有多疼。 然而,當痛苦被別人理解、共情的刹那間,它就能變成夏日午後的傾盆大雨,酣暢淋漓地宣洩一番后,就是彩虹掛在藍天的美好和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