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魯迅的《故鄉》,很是不理解。
功成名就的魯迅,也不差錢,為什麼要把老宅變賣了。
他決定,帶著母親、宏兒,“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作為70後,我出生在湘南某個山窩裏,祖祖輩輩都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父親常常在門口,啪嗒地點亮一支煙,感慨一句:“農村再不好,有幾塊地,不挨餓。”
一晃,70後的我們也慢慢變老了,頭髮白了,屬於爺爺奶奶輩分了。
從長遠考慮,我們要在老家建一棟房嗎?

01
老一輩,為了建房,吃盡了苦頭。
村莊,在半山腰上,祖輩居住的是泥巴房,屋頂是樹皮。
每逢下雨,屋裏就非常潮濕,有雨滴順著和房梁,滑下來。牆壁被雨水沖洗後,變得斑駁。
父親一咬牙,把多年的積蓄拿出來,又親自做了很多泥磚。
折騰了一個冬天,父親壘砌了一棟兩層高,一百多平米的泥磚瓦房。
房子完工的那一天,很多親戚來喝喜酒。都說,父親有本事。
房子修好之後,父親借了一千多元,買了水泥,在門口抹了一塊曬穀坪,屋裏的地板也抹平了。
本以為,大家都可以高枕無憂地過日子了。可是一陣強烈的春風,把屋頂的瓦片刮走了。
接下來,每年春天,只要是大風雷雨天氣,屋頂就會嘩啦啦作響,瓦片是保不住了。
修理屋頂的費用,父親沒有算過,但應該不是小數字。
父親還想,把小瓦,換成大一點的水泥瓦,應該會好一些。但是問一問水泥瓦的價格,也就作罷了。
同樣,村裏很多人都和父親一樣,把一輩子的積蓄都消耗在了房子上。但是他們不後悔,畢竟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裏,有房子就有依靠,就有一個安樂窩。
村裏人還齊心協力,把村口的路拓寬了,連接上了通往鄉里的馬路。
其實,馬路也是沙石路,只能過拖拉機。但是村裏人很滿足。

02
這一輩,很多人在農村建房,鎖起來。
父母老了,折騰不動房子了。
到70後的一代,多半是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
在外頭賺了一點小錢的人,開始琢磨,修建紅磚瓦房。或者,一咬牙,再去借貸款,把瓦房變成水泥頂的房子,這樣就免得每年都修理屋頂了。
也許是兄弟姐妹都出去打工,所有的錢都累積起來,把紅磚房修好了。
比較老一輩的房子,紅磚房牢固,洋氣,也很有面子。
這幾年,打工人的存款更多了,開始琢磨著修建小洋樓。
如果有牢固的小洋樓,應該是幾百年都可以保存。幾代人都能夠坐享其成。
我的老表,在東莞打工,混到了主管的位置。他拿出二十多萬,讓父母請人,修建了三層的小洋樓。
樓房特別好看,特別大,但是真正用起來的,只有一樓。樓上都是空的,裝修也沒有搞。
大概是五年前,老表的孩子要上學了。回到村裏看,村小沒有了。孩子們都去鄉里讀書,也多半要爺爺奶奶陪讀;更多的孩子去縣城讀書。
縣裏讀書,很不錯,但是老表想到買房,就頭暈了——前些年,把錢都投在農村的房子上了,現在哪里去湊錢呢?
老表還想把孩子送到東莞市里讀書,但是一打聽,這房子的錢,就讓他吐舌頭,面如土色。
去年,老表的父親過世了,母親也走不動了,只能跟隨兒女外出。
老家的房子,鎖起來,幾個月都沒有人來開門。
算一筆細賬:一棟房子幾十萬,實際居住日,不到一年。這消費,算是浪費。
老表想把房子賣掉,但是村裏只有一些老人在留守了,誰還會買房呢?
因為建房,老表自己在城裏,都是租房。一邊是洋樓鎖起來,一邊是幾口人擠在小小的出租屋裏,這對比太明顯了。
類似老表的情況,有很多。就為了在老家顯擺一下,亂投資。耽誤了自己在城裏的發展。
也有一些人,農村的房子修好了,又在城裏買房。不過他們承擔了房貸,也就是“房奴”的樣子。
不管是什麼原因,在農村修大房子,使用率都特別低,甚至有多年上鎖的。

03
後半生,回歸理性,此心安處是吾鄉。
有人說:“農村有房子,等自己老了,可以回去種地,養老。”
也有人說:“這是子子孫孫的根。”
往後看,70後的人老了,會不會回老家,還是一個疑問。
我們的孩子,多半是在城裏出生,成長,家鄉觀念不強。為了工作,孩子們多半會遠走他鄉。而老去的我們,要孩子養老,那也得和孩子居住得近一些。
孩子沒有家鄉感情,要他去尋根,也不太可能。
多少家庭,祖墳都沒有去管了,清明節也不會回來了。
也有一部分家庭,老家的房子塌了,卻沒有去管。反正也不住,經濟條件有限,何必大費周折?
當然,也有一些村莊,人口很多,也進行了改造。農業收入很多,熱熱鬧鬧的。在村裏修房子,就特別需要。
從理性來分析,70後以後在什麼地方養老,不全是自己說了算,還要看兒女的建議。若我們有退休金,在城裏養老,方方面面的條件好一些。

04
建房還是不建房,沒有絕對的答案,只能說,因人而異,因家庭發展而異,別盲目跟風,別與人攀比。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不要去攀比。能夠花幾萬元,修建一層的房子,能容下身,也夠了。
若是地理條件好,產業發展好,家人多,修建大一點的房子;若是一家都外出了,那就把老屋修理好,就夠了。
愛因斯坦說過:“大家都為了電冰箱、汽車、房子而奔波、追逐、競爭。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了。但是也還有不少人,他們不追求這些物質的東西,他們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
天下之大,只要有一間房,有煙火氣,不管在哪里,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