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幾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在農村種地的父母,不願意讓兒女回農村種地。
農村老人進城帶娃後,就不願意回農村了。
從農村出來的姑娘,不願意嫁回農村。
打工多年的父母,不願意讓兒女回農村創業。
從年齡結構上看,現在這一批出生在農村,奮進在異鄉的父母,多半是60、70後。
這一批人,經歷了從一窮二白到城裏買房買車;從裝座機,到用擴機,再到用智能手機;從種地到打工,開店等。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上,都發生了巨變。
剛開始走出農村的時候,大家也以“衣錦還鄉”為榮。誰是開小車回來的,誰在農村老家修建新房,都會讓人嘖嘖稱讚。但現在“不回家鄉”,慢慢成為了大家的默契。
很多人把“不願意回農村老家”,理解成沒面子,丟人,在城裏混不下了。其實,以下幾點原因,才是主要的。

01
曾經在農村老家,窮怕了,卷怕了。
小時候,我們在農村出生,成長,上學。
因為家裏窮,六七歲的時候,就要去砍柴,割草。
農忙的季節,插秧、割稻子,挑穀子。特別是一些有雙搶的地方,夏日炎炎裏,也要去割稻子,人被曬得黝黑,非常疲勞。
到了開學季,我們盼望進學校,父母卻在為學費發愁。
讀初中的時候,父母多半會說:“成績不好,就去打工。”
每次回到家,父母不是安排認認真真做作業,而是去趕鴨子、喂豬等。
也有一些家庭,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還要去村裏人家裏借米。
比貧窮更可怕 的是,很多農村的人,都有“小農意識”。
打個比方,村裏人要修馬路,佔用誰家的一寸土,那就要鬧翻天了,寧願不修路,也不要弄丟了土;鄰居家蓋房子,恨不得佔用你家一寸地方;因為房子的高矮不同,鄰居之間都可以打官司;一塊荒地,你要是用起來了,馬上有人找麻煩……
人與人之間,表面上是客套的,一旦觸及利益,馬上就翻臉不認人。鄰居若是惡人,你家就沒有一個好日子。
窮困、內耗、沒有格局的生活,讓我們記憶猶新。農村老家的山水是很優美,卻又窮山惡水出刁民,在風景裏留下一根刺。

02
好不容易走出老家,誰都不想子孫窮回去。
60後、70後,讀書厲害的人,考上中專、大專,就能夠分配到城裏的單位上班。
讀書不厲害的人,去外地打工,慢慢積累錢,也能在城裏買房定居。
一些做生意的人,早就習慣了走四方,哪里有收入,哪里就可以落地生根。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裏有一個萬元戶,那都是被大家仰慕的;村裏有一臺拖拉機,那也是很不錯的。
現在,我們有了小汽車,存款 好幾萬。彩電冰箱,電燈電話,都有了。出門也有公園,菜市場。生活真的是翻天覆地。
一部分留守在老家的同齡人,相對來說,生活條件就差遠了。
若是靠一畝三分地過日子,那麼種地的收入,大概就幾千萬把塊。另外還有一些果園,但是賣果子卻要到城裏來,折騰得夠嗆。
城裏混的人,和留在老家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明顯的差距。
也有一部分同齡人,在農村開養殖場、大型果園、小工廠等,富起來了。但是占比不會很高。
我們一路走來,從窮到富,覺得太難了。若我們的兒女,還要回到農村老家去,那就意味著“走我們的老路”,這就是窮回去,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03
我們的農村老家,已是“今非昔比”。
去農村走一圈,就會發現,現在的農村,和上世紀六十、七八十年代不一樣。
那時候的農村,熱熱鬧鬧的,雖然窮,但是也有欣欣向榮的跡象。現在卻顯得蕭條,和城市比,就更蕭條了。
我們的父母在農村的時候,過年過節,一大家人也會相聚,有煙火氣。父母走了,家門多半是上鎖的。
村裏十幾戶人家,估計只有一兩戶有人常住,並且是幾個老人。
很多地都是荒蕪的樣子,野草都很高了;很多新建的房子,也是上鎖了,門口雜草很多;一些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路邊有路燈了,但長期沒有人維護。
一些經歷了自然災害的村子,滿目瘡痍的樣子。要種地,那也得費盡周折。
隨著人口的減少,村裏沒有小學了。很多鄉里,也就是幾十個孩子在本地讀書。上高中和初中,特別不方便。
集市也不熱鬧了,醫療不太好,通村的客車,也許有,也許沒有。
農村人少了,但是小農意識還存在。
比方說,你租用鄰居家的地,並且鄰居也去城裏生活了。依靠種地,帶來豐厚的收入。這鄰居就不同意了,要麼漲租金,要麼就停租,讓你進退兩難。
還比方說,一些老人,看到你回鄉創業,就很嫉妒你。你家的地有收穫,他就要來採摘,或者使壞。他們是怕你有啊。
看了這樣一句話:“60後、70後的兒女,大概率是一群戶口在農村,但是連鋤頭都沒有摸過的‘假農民’。”
兒女多半出生在城裏,在城裏讀書長大,只是戶口在農村老家,要是回去生活,這就是一切重頭再來,其中的苦,不敢多想。

04
曾經我們以為,自己老了,可以落葉歸根。
但我們五六十歲的時候,發現“富不還鄉”,更加現實。
以後我們就一兩個孩子,他們在哪里,我們就跟隨去哪里帶娃,養老。
至於老家在哪里,也就是戶籍上寫著的“籍貫”,記憶都會慢慢模糊。
我們這一代,清明節會回去掃墓,也許我們的兒女,掃墓都不會去了。
很多事情,往後看,欣慰中,夾雜一陣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