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70後的我,在農村待了十多年。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裏很多年輕人結婚,找的對象,要麼是隔壁村的,要麼是隔壁鄉的,要麼是某農村遠親家的親戚、朋友、老鄉等。
從郊區嫁到農村,從鎮上嫁到村裏,都習以為常。
但是這幾年,農村的女孩,嫁到村裏,越來越少了。
就是女孩嫁到村裏,男方家庭也要在城裏買房安家,並不會長期住在村裏。
若是男方家庭在城裏沒有房子,估計這婚事難辦。
本村的女孩,更多是嫁到外地,城鎮居多。去大城市打工的女孩,回流的概率很小。
為什麼農村女孩也不嫁回農村了呢?是她們嫌貧愛富嗎?相對而言,農村確實條件簡陋了一些,交通也不是那麼好。
但真實原因,不是錢多少的問題,而是以下幾個。

01
吃多了農村的苦,一心想要逃離。
小時候的我們,砍柴,割草,喂豬,放牛,插秧,割稻子,什麼農活都要幹,並且是從七八歲開始,就得幹。
若是家庭條件不太好,十幾歲的孩子,就得自己去賺學費。山裏伐木、搞撫育,誰家蓋房子,你就去打小工,幫忙挑土、挑沙子等。
上學的路,也顯得不那麼好走。
從家到村小,可能要走一個小時,颳風下雨都要走。
放學回家,還得趕緊去喂豬,趕鴨子什麼的,不能好好休息。
吃了很多的苦,也看到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反正就是不見發財。
慢慢發現,勤勞不能直接等同致富。把泥土翻來翻去,一年翻開兩次,若是沒有機械化,收入是很低的。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是吃苦沒有價值,那就一直是人下人。看透了,也就不願意繼續吃苦了。
02
上了大學的女孩,往往更嚮往城市生活。
在上世紀,若是村裏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了,那是大新聞。
現在,考上大學是常態化了。上不了本科,讀職業大學是可以的。
大學都在城裏,能上大學的人,也就感受到了城市的美好,生活的習慣。
讀書多年,女孩也慢慢融入了城市。畢業之後,在城裏也會找到工作。
城裏有美食、繁華、更好的社交、更多的機遇。比較農村,更有吸引力。
若是女孩上了本科,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更多了。並且這些機會,多半不是農村可以給的。
長期以來,我們把上大學,稱為“鯉魚跳龍門”。在山裏,稱為“飛出山溝變鳳凰”。這就體現了人們對城市的嚮往,大人孩子都一樣。

03
相對來說,農村更重男輕女,讓人很是心寒。
很多農村家庭,就算很窮,也要一個有一個男孩,用來繼承家業。
若是一個家庭沒有男孩,就會被大家嘲諷,認為是“絕戶”了。不可思議的是,一些親戚也來欺負,擺出“吃絕戶”的姿態。
在修族譜的時候,女孩往往會被排除在外,認為不是“傳後人”。
清明節掃墓,都有“女婿不上墳,上墳辱先人”的醜陋俗語。把女兒女婿當成外人對待。
各種習慣、思維、言行舉止,都對女孩不夠友好。當女孩感受到了,回農村的想法,自然就被磨滅了。
最可悲的是,有男孩,也有女孩的家庭,把男孩當成寶,可以慣著,任由其折騰。父母還幫男孩買房,送男孩上大學,不管成績好不好。
女孩呢?父母從小就抱怨:“遲早是別人家的,讀那麼多書幹嘛?”抱怨完了,還讓女孩幹很多的農活,而不是讓女孩去讀書。
當女孩長大了,父母也許會把老屋收拾一番,就不再有女孩的一間房了。
女孩打工賺的錢,父母也會索要,然後轉手給家裏的男孩,用來娶妻成家。
對比一下,城裏人“重男輕女”的思想要少一些,畢竟大家的格局也大一些,不存在依靠男孩來幹更多體力活。
04
走出農村,在城裏安家,人們覺得更有面子。
近幾年,農村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謀生的多了。農村以留守老人和孩子居多。
到了過年過節,年輕人開車回家,說自己在城裏混得如何,特別有面子。
若是平時有年輕人回家,大家會覺得,這個人,肯定沒有混好,太差勁。
反正,在城裏定居,去大城市工作,這是特別有面子的事情。
順理成章,女孩嫁到城裏,也是家庭的面子大了;若是嫁到農村,父母臉上無光,也提出反對意見。
幾個大媽一起聊天,個個說自己的孩子,嫁了好地方,若有一個大媽,孩子就嫁到隔壁村,面子上掛不住。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大家慢慢就把城市定為了高處,因而女孩也更希望找城裏的對象。
父母在灌輸婚姻觀的時候,也會讓女孩儘量去城裏,找相親對象時,也是城裏人優先。

05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找對象是一件涉及到後半生幸福的大事,若是搞錯了,那是很難受的。
找一個體面、有前途的對象,後半生活得輕鬆一些,無可厚非。
當然,若是農村男孩要找對象,也不是不行,而是要打造一些附加條件,跟上時代的發展。比方說,自立自強,去大地方工作;在農村混的男孩,要有好的產業,而不是延續老一輩的耕種生活。
作為新時代的女孩,會有思想、有價值觀,不將就。就算是農村出來的,經過學習,工作等,也格局變大了,知道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
最後,祝福所有的女孩,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