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彩禮,很多人深惡痛絕。
也有人認為,少了彩禮,婆家對人就不尊重了,男人也不會珍惜緣分。
也有一些婚姻,被天價彩禮,擋在了門外,著實令人心痛。
那為什麼明知彩禮對婚姻不是很友善,作為娘家人,還是要彩禮呢?
真的不是“一切朝錢看”,還得綜合分析,找到人情方面的答案。
01
傳統的禮節,需要尊重。
《禮記》有言:“男女無媒不交,無帛不相見。”
從古書記載來看,彩禮作為一種禮節,一直以來就有。
古人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男方父母把彩禮交到女方父母的手裏的時候,一段緣分就算是定下來了。
同時,給彩禮的時候,還有媒人作為見證。
就算兒女都年幼,只要有了交辦彩禮的行為,就算數。多年後,兒女長大了,就按照之前的約定來辦。
現如今,自由戀愛了,我們不再局限於父母的安排,也一定要媒人撮合,但是某一些傳統的禮節,仍舊是不能忽視。
在我的家鄉,就算是男女自由戀愛,在結婚、定親的時候,仍舊要由男方聘請一個媒人,見證幸福。與此同時,要給媒人送上新衣服、鞋子、紅包等。
唐代張九齡說:“人之所以為貴,以其有信有禮;國之所以能強,亦雲惟佳信與義。”
除了法律層面對婚禮的約束,更要看到道德和禮儀層面的約束。
沒有禮法的婚姻,這是要亂套的。就像我們對婚鬧,非常討厭一樣。
人窮,還真的不是“舍去彩禮”的理由。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的堂兄找了隔壁村的女人。
一家人因為婚姻大事,忙得不可開交。最重要的是,堂兄家窮,不知道如何湊齊結婚的錢。
經過多番商議,堂兄給了兩百塊錢彩禮。娘家拿著錢,買了一窩小雞,在結婚的這一天,送到了堂哥家。
還別說,堂哥後來變成了養殖戶。家庭也富起來了。
荀子說:“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是的,一個講禮節的家庭,是很善意的,以後的日子,也不會很差。
人與人交往,禮節到位了,關係自然就好了。關係好了,人得到幫助的可能性更大,人生發展,也就順利了。這就是,眾人拾柴的道理。
反過來看,但凡丟掉禮儀的人,是不會尊重人的,也會隨時敗壞道德底線。
02
婚慶的顏面,需要爭取。
西漢有個開國功臣,叫陳平。
他年輕的時候,家徒四壁,寄居在哥哥嫂子家。
陳平喜歡讀書,也結交有志氣的朋友。
有一次,他幫助本地人分肉,做到了公正嚴明,被大家點贊。
本地一個富人張負,聽到大家點贊陳平,決定把孫女嫁給陳平。
張負的家人反對:“一個窮人,大家都恥笑才是,憑什麼讓他娶我們的女兒?”
張負說:“你看看,陳平志向 遠大,儀錶堂堂,怎麼會長期貧困呢?”
婚姻大事是定下來了,但是陳平沒有錢,也沒有房子,彩禮是給不起的。
張負悄悄派了家僕,送了一些錢給陳平。
接下來,陳平拿著娘家給的錢,作為彩禮,送回娘家,還置辦了風光的酒席,請左鄰右舍來祝福。
從外人看來,這個張負,也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但是從長期來看,張負是考慮到了“娘家 顏面”,也給足了陳平面子,算是一種遠見——冷廟燒香。
想一想,婚禮上,娘家人沒有得到一點彩禮,也沒有陪嫁的東西,這是要冷場的。
有女兒的,誰不想女兒風風光光地出嫁?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
從心靈層面看,女兒出嫁的時候,風光一些,也寓意著未來的日子,會紅紅火火,這是心理作用,也是人的精神面貌。
03
婆家的真誠,需要考驗。
“樂視仙俠錄”網路平臺上的“尋情記”欄目裏,有一個故事。
一個叫彭某的女子,大學尚未畢業,在做實習護士期間,就和曾某定下終身,還有了孩子。
面對幸福,他們還來不及感悟,就因為娘家要八萬彩禮,鬧分手了。
據瞭解,曾家的長輩認為,彭某太厲害,大家不喜歡;又加上生活比較困難,對於婚姻也就失去了信心;曾家的父母也早就離婚,對子女的成長的關愛,也顯得不夠到位。
毫無疑問,一個人要分手,是可以找到萬萬千千的理由的;兩個人要相愛,也能找到萬萬千千的理由。關鍵看人對婚姻,是否執著。
從彩禮數額來看,或許是多了一點,但是從人際關係來看,婆家人是否有主動找娘家人協商呢?
彩禮變成了愛情的難題,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若是親家之間的關係好一點點,那麼什麼都有餘地,女方也能夠通情達理。
有時候,彩禮就是一個窺探愛情真偽的窗口,也是雙方父母見面協商的機會。還真的不必,談錢就變色。
兒女是父母的心頭肉,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兒女過得更好,促進婚姻,這是共同的目標。
只有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不擔當的男人,才會動不動就放棄婚姻。
但凡遇到彩禮的“耿”,能夠好好商議,用行動去證明愛情的男人,以及婆家,才更加靠譜。
04
當然,彩禮給多少,還得講“禮”。
在《見聞錄》中記載:“通常訂婚,以茶代禮。”
男方送聘禮,這是“下茶”;女方接受聘禮,這是“吃茶”;夫妻走進洞房,這是“合茶”。
看吧,古人在窮困的時候,還能用幾杯茶作為彩禮,把婚姻變得有滋有味。
婚姻,本是兩個大家庭的關係在改變,其根本是禮輕情意重,只是要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也要積極主動,別耗著。
婚姻,也是需要儀式感的,彩禮是一個重要的儀式,也是促進和美家庭的過程。花錢可以少一點,但是禮數別缺。
古人雲:“婚禮者,將合二娃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
做謙謙君子,不當利益小人,什麼都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