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我們見過很多的朋友,好的時候,一條褲子可以輪流穿;說話,是一個鼻孔出氣。
可是他們翻臉之後,還不如一個路人,彼此見一次鬧一次,甚至都互掐。
不得不說,朋友之間關係再好,也是有度的。
把握“三七定律”,關係才能長期維繫。
01
七分幫忙,三分拒絕。
在春秋時的某一天,齊桓公興高采烈地去大臣陳完家喝酒。
從中午開始,到傍晚都沒有結束酒宴的意思。
齊桓公說:“請你安排晚飯。”
陳完站起來,果斷拒絕了:“我家就安排你的午飯,因此不敢奉命。”
《左傳》對這件事,如此評價:“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於淫,仁也。”
幫助齊桓公做一頓飯,是沒有關係的,但是幫助其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是不仁不義的。
因此,被拒絕之後,齊桓公並沒有生氣,而是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有句話說得好:“幫忙而不越位。”
就是說,你幫助朋友,但是不要取代朋友的位置,否則就有鳩占鵲巢的嫌疑。三國時的諸葛亮,接納了劉備托孤,努力成就蜀國,是劉備認可其可以取代皇位的情況下,仍舊是做宰相,從而諸葛亮變成了忠誠的代表。
平時生活中,朋友之間的幫助,更多是“借錢、找工作、辦事”等。
若是你滿口答應,但是自己卻做不到,恐怕就要誤事了,甚至把關系搞砸了。還不如拒絕幫忙為好。
若是你一直借錢給朋友,也不說還錢的事情,朋友是有恃無恐的,後來你去討債,人情就沒有了。最可怕的是,朋友借一大筆錢,然後逃之夭夭。
對於助紂為虐的事情,更要拒絕。否則你和他一起變成罪人,違背社會的公德,觸碰法律。
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說過:“朋友間當遵守以下法則:不要求別人寡廉鮮恥的行為,若被要求時則應當拒絕之。”
幫忙是情分,拒絕是本分,這樣的道理,朋友要知道。若是一次拒絕,對方就翻臉了,記仇了,說明對方也不適合做朋友。
02
七分親近,三分距離。
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距離太近的兩個人,有小人的嫌疑,這是多可怕的啊。
就好比平時喝酒,勸你喝酒三分醉的人,是熱情的人;向你灌酒的,一定是仇人。
就像照顧朋友的家人一樣,一定要記住:“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夫不可扶。”
我們熟悉一個典故,叫“割席斷交”。
管寧和華歆是三國時期人,是一對好朋友,還是同學。
他們一起種地,忽然發現了金子。管寧視若無睹,華韻拿起金子,愛不釋手。
他們一起看書,管寧不在乎屋外的喧鬧,華韻丟掉書,到門口看熱鬧去了。
管寧把席子割開,說:“子非吾友也。 ”
其實他們一直都是朋友,並沒有因為一條席子而斷交。
多年後,管寧隱居,華韻做了曹魏政權的大臣。
有一天,曹丕請大臣舉薦賢慧的人,華韻毫不猶豫舉薦了管寧。
曹丕聽了華韻的話,就下詔任命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堅持不接受。
“不接受”是一回事,朋友舉薦是另一回事。可以讓我們見到一段長久的友誼,也看到了“距離”的力量。
不再一起,但是彼此還惦記著,或許因為牽掛,讓感情變得更好。我們回到老家過年的時候,忽然遇到玩伴,那也是格外親切的,這也是距離帶來的好處。想來,我們小時候,和玩伴鬧矛盾呢?
事實證明,華韻對管寧的幫助,比生命更長——管寧過世後,其兒子管邈被授任為郎中。
有一種真情,就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多年不見的朋友,你忽然聯繫他,然後讓他找一份工作,其實是可以辦到的。一些農村人,從老家去了深圳東莞等地,不就是託付朋友幫忙,順利入廠。
距離,除了會讓感情變得淡薄,還會讓感情變得乾淨,一些恩怨會自然消亡。
03
七分較真,三分糊塗。
俗話說:“親兄弟,明算賬。”
朋友交往,明算賬就更有必要了,誰的錢都不是風刮來的。
就是合作做生意,也要把金錢算一算,在之前既要定規矩,還要多次溝通。
可是到了分配利益的時候,就應該學會糊塗了,因為一分一厘都算清楚,這是很難的。算數是有偏差的,畢竟不是做數學題。
有的朋友,在分配利益的時候,就會主動讓一讓,考慮到對方付出更多,家庭更困難。
也有一些朋友,蒙受損失之後,不會發火,是小事化了。畢竟自己的實力更強,承擔一些,也不礙事。
當然,對於朋友的缺點,我們要指出來,卻不要去強求改變。而是糊塗一點,學會接納。
看人長處,容人短處,幫人難處,想人急處,這是社交的大格局,你吃虧是福。要明白,過度追求完美的人,是沒有朋友的。
04
《秋室雜文·談友誼》裏說:“事實上世界裏還是有朋友的,不過雖然無需打著燈籠去找,卻是像沙裏淘金而且還需要長時間地洗煉。”
是的,朋友是隨緣的,不是強求得來的。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還能和你交往的朋友,那就是知己了。
朋友之間,珍惜七分,留三分是放手;熱鬧是七分,有三分是冷靜;說話七分,有三分是沉默……
人與人始終有三分的餘地,那就一直不會圓滿,也一直奔赴圓滿,關係因此積極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