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比較調皮也很粗心,我們當家長看到他犯錯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但每次發火后又挺後悔,擔心影響親子關係。 請問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該如何做好情緒管控,忍住不對孩子發火?
專家觀點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心理教師馬博輝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總會有無數個令人抓狂的時刻:孩子不聽話,頂嘴的時候; 磨磨蹭蹭,不好好寫作業的時候; 調皮搗蛋,犯錯誤的時候…… 這時家長會容易煩躁生氣,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日常生活中,影響我們情緒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 例如當你在廚房做菜,一轉身看見孩子把桌上的水杯碰翻在地,你會作何感想? 如果你覺得孩子是在給自己惹麻煩、孩子笨,那就很容易爆發怒火。 那如果是他想要給你倒一杯水,但是能力不足把水灑了一地呢? 這樣想的時候心情是否會有變化呢?
所以要想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解決“發火”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接納一個事實: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需要被不斷地引導和教育。 我們不能慣性地用成人的節奏去要求孩子:認為告訴孩子的道理,他馬上就能理解和記住; 糾正孩子一個錯誤,他下次就一定不會再犯; 教給孩子做事情的方式,他立刻就能做得又快又熟練。 事實上,有些道理需要反覆「灌輸」,孩子才能牢記在心裡; 有些錯誤,需要多經歷幾遍,親自體驗到後果,孩子才會長教訓; 有些技能,需要反覆嘗試、訓練,孩子才能熟練掌握。
有了以上這個共識,面臨孩子讓我們發火的時刻,可以嘗試這樣做:
首先要學會覺察和情緒識別。自我覺察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家長可以多多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並識別負面情緒。
家長們可以嘗試想一想,我現在體會到什麼情緒? 這些情緒背後是有哪些想法? 是否又陷入了上面說的誤區當中? 是不是可以調整我的想法? 如果此時體會到情緒的強度比較大,建議父母可以先離開當下的場景,嘗試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再作進一步思考和溝通。
其次,家長應學會區分情緒和事實,避免因為情緒而誇大或扭曲事實,導致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障礙。
當我們在情緒激動時,容易使用評價性的語言表達,比如:你怎麼天天玩手機,你這個孩子就是不懂事等等。 但這種評價性的語言往往會進一步激化和孩子之間的矛盾,破壞親子關係。 相反,我們可以更多地使用事實性的語言來和孩子溝通,比如:我看到你最近寫作業經常到十一二點,而不是說你怎麼這麼磨嘰; 我們可以說我看到你這次成績沒及格,你想過是因為什麼嗎? 而不是直接給孩子貼標籤說你就是不努力、不夠聰明等等。
最後,家長也應該學會自我關照。如果你發現自己這段時間很容易對孩子、對家人發火,那你可以想想是否自己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的壓力比較大。 如果是,建議家長先對自己進行自我關照,讓自己做一些放鬆的事情,尋求家人的支持和説明。 只有自己的情緒是平穩的,面對孩子時,才不容易被激起很多的情緒。
當然,如果家長實在忍不住對孩子發了火,那麼也不必過分地陷入自責的迴圈中無法自拔。 當家長的情緒平息下來之後,可以主動和孩子進行心平氣和的溝通,坦誠地告訴孩子剛才媽媽/爸爸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會發火,也可以請孩子談談他的想法和感受,處理得當的話衝突也是一個增進親子交流的機會。 (北京青年報 記者張月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