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過一句話:“如果孩子的出生,是為了繼承自己勞碌恐慌貧困,那麼,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年輕人吃過貧窮的苦,覺得父母真的沒有必要生下自己。可是父母不是這樣想的,他們認為,多生幾個,萬一其中一個有用,晚年也有養老的依靠。
很多父母,把生孩子當成“儲蓄”,孩子多,就是勞力多,機會多。一人賺一萬,也有好幾萬。父母不會算,人多開銷也多,內耗也多。父母還不知道,重複簡單的勞動,可以賺到吃喝的費用,發財的概率微乎其微。
比較而言,富人是“龍生龍,鳳生鳳”,窮人是“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01
一直窮困的生活,讓父母老想著要賺快錢,無法做“長期主義者”。
有句俗話:“貧窮限制了人的想像。”
作為70後,我對這句俗話,是深有體會的。
我的父母,一輩子在山溝溝裏生活,幾畝薄地,一棟土磚屋,就是全部財產了。
每年春天,父母就去鄉里的銀行貸款幾千塊,用來買農藥種子肥料等。
到了秋天,稻子收割了,賣掉一部分,就把貸款還上了。剩下的錢,用作生活費,子女的學費等。
年復一年,父母都在面朝黃土背朝天,起早貪黑,就是不見生活好起來。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很多村裏人,去東莞深圳打工,月收入三四百。這錢不算多,但相當於賣掉三四頭豬的收入了。我的父母,一年才賣三四頭豬。
看到打工的人,光鮮亮麗,花錢修建了紅磚房。父母眼前一亮,找到了出路——打工。
很多70後,都是初中 畢業,還沒有拿到畢業證,也沒有等到出中考成績,就去打工了。
70後的人,到了四五十歲,僅僅靠打工,又有幾個擺脫窮困了?也許還在為下一份工作發愁。
現在,很多父母,對於賺快錢,是很興奮的。對於讀書,就沒意思了。父母總是說:“讀了碩士,還是去送外賣,和只有高中文化的人,有什麼區別?”
讀書無用論,努力賺錢,都是短視的行為。讀書、賺錢、成才都是厚積薄發的過程,誰不考慮未來的發展,誰在未來就會落後於人。
02
一直窮困的生活,導致父母對兒女的衣食住行,省了又省,培養了兒女的自卑感。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窮人大多都很自卑?
獲得幾萬點贊的回答,出乎意料:主要是沒搞清楚人生的真相。大部分人不存在智商碾壓。就四個字,熟能生巧。
人窮了,就失去了很多嘗試的機會。
因為沒有嘗試,一旦有了什麼發展機會,都是第一次,因此戰戰兢兢,畏畏縮縮。
著名舞者桑尼爾·古普塔說過一個“21輪法則”。
人在舞臺上,經歷了21次嘗試,就徹底搞清楚了某個舞蹈的真諦,也隨時有了挽救的措施,因此演出的時候,從容自信。
貧窮的父母,自己的人生真相都沒有搞懂,哪有什麼經驗給兒女。兒女沒有父母的支持,嘗試搞懂人生,都是困難的。
比方說,學校有一次文藝演出,窮人的孩子是可以上臺的。但是父母怕購買舞蹈服,從而不讓孩子上臺。
學校有一次外出旅遊的機會,窮人的 孩子多半去不成。
窮人的孩子,一次次失去機會,那麼他的人生越發單薄,無法和同齡的人談經歷,就顯得格格不入,或者被排擠出去。
到了找工作的時候,窮人的孩子,一點經驗都沒有,多半會選擇簡單、要求低,收入也低的工作,起步就很困難。
更可怕的是,窮人的孩子,穿舊衣服,打補丁的衣服,在同齡人面前,都不好意思。從而他一直自卑,無法抬頭做人。
看過這樣一個觀點:同樣學歷的情況下,窮苦家庭的孩子要翻身,比富人家的孩子,要晚十年。
人窮了,自然就怕這怕那,反而是不怕窮。越窮,越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03
一直窮困的生活,讓父母習慣了抱怨、嫉妒,仇富仇官,家庭很難遇到貴人。
社會上,流行一種惡劣的做法——我窮,我有理;我弱,你就要照顧我。
很多窮苦的父母,是遇到好好心人的。好心的人,來一次,就給一個紅包,或者帶來一些柴米油鹽。
父母得到好處之後,也會說幾句感謝的話。但是父母的內心卻想——他們那麼有錢,給我一點點,也是應該的。
若好心人不給父母錢了,父母就氣憤不已,認為 好心人太惡毒了,社會太刻薄了。
把自身的窮困,歸咎於別人賺錢太多,社會地位被他人佔有了,這樣的父母,只會培養不懂感恩,不會勵志成才的兒女。
更糟糕的是,好心人不被感恩,大概率會寒心。導致一個家庭,慢慢就遇不到貴人了。
父母和兒女看誰都是惡人,滿世界都沒有一個貴人。他們的命運,就只會往下走,被社會一次次排斥。
04
對於只會培養窮二代的父母,兒女應該怎麼做呢?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你的父母在社會最底層,他們說的話別聽,走自己的路。”
儘快從原生家庭裏剝離出來,你就能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既然出生限定了出發點,那麼自己努力讀書,思考未來的幾十年,觀察社會,積極向上,推進自己的目標點。
可能我們起步晚一點,但是慢慢走,目標也是可以抵達的。
有時候,做大家庭裏的第一代富人,也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