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六歲的小朋友,到他阿姨家玩。
看到阿姨脖子上掛了只翡翠的小象,非常喜歡。
他也不直接討要,只跟他阿姨說:如果每次我想念阿姨的時候,就能在我自己脖子上看到這只小象就好了。
阿姨很開心地將她心愛的吊墜送給了他。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合理的要求,只看你能不能找到讓別人無法拒絕的方法。

1、請別人幫忙,需要告訴別人,他能得到什麼好處。
誰也沒有義務,不求回報地幫助你。讓別人幫忙,你就要有所付出。
社交的本質,就是利益的交換。只不過有些利益是隱性的、長遠的,或是個人的心理預期而已。
當然,這種利益,不一定是物質上的,比如開篇的小故事,小傢伙所給出的,是感情。
再多感謝的話語,都是輕飄飄的,有時候虛偽得讓人反感。還不如一瓶水來得實在。
當你有不懂的東西,求教旁邊同事的時候,點好奶茶,拿過去給她,“姐,我請你喝奶茶。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你。”
感謝的時候,切忌畫餅,說什麼“改天請你吃飯”這樣的屁話。真想請人吃飯,直接說具體時間,“李哥,太感謝你了。今天晚上下了班,我們出去喝兩杯。”
2、給對方圈定幾個對你有利的選項。
樓下的一家面館,服務員每次都會問顧客:您加一個雞蛋還是加一份素雞?
我觀察了一下,大多客戶都會二選一,只有少部分客戶會選擇什麼都不要。
人們會習慣性地在現有的選項中,選擇自己最滿意的答案。
如果服務員直接問客戶:您需要加雞蛋嗎?大多數人會選擇不要,因為不加雞蛋本來就是他的預期,否則他就會在點面時一併提出來了。
而且人都有那“該死”的虛榮心,很多人都是因為覺得什麼也不加,好像有點寒磣,而且選一樣似乎也多花不了幾塊錢。

3、先給出原因,再說出請托的事項。
你的目的是請人幫忙。要想達成這個目的,要先獲得別人的認同。
你對同事說:麻煩你幫我把這個表格做一下。同事只會斜眼看你,然後說“沒空”。
如果你先把原因說出來,“李姐,我現在做的這個報告,老闆說今晚就要,太趕了。現在經理又讓我把這個報表交給他,真是騰不出手來。李姐,能勞煩你救個急,幫我把這個表做一下嗎?”
這種先有原因,然後再說出請求的方式,成功率要高得多。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在心理學上,叫“因果偏好”,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4、給別人留下“討價還價”的餘地。
人在心理上,非常討厭被人拿捏,被人坑,被人當傻子。
一件衣服,標價300沒人要。標價500,打八折,很快就賣出去了。
不要懷疑,每年雙十一,那麼多商家玩“先提價、再打折”的套路,無數次地驗證了這個理論。
人會從打折中獲得心理上的“價值”,請人幫忙也一樣。
如果請人辦的事,有點麻煩或花時間,別人聽到後,會很正常的產生抵觸心理。
這時候,我們可以先把事情說得更麻煩些,然後再退步,這樣別人就更容易接受了。
5、求助的訴求要明確,對象要具體。
新生開學,班主任開完班會,說“下了課你們把衛生搞一下”。結果是下了課,大家互相觀望一下,然後就全溜了。
如果班主任直接指定到具體的同學,告訴他們誰掃地,誰拖地,誰擦玻璃。所有的事都會有結果。
人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總覺得,“我不幹,應該會有人幹吧”,或是“他們都不幹,我為什麼要幹?”。
你在群裏喊破嗓子,也沒幾個人會幫你砍一刀。你一個個私信發過去,收穫完全不同。
我們請人幫忙的時候,一定要直接與目標對象進行一對一溝通,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訴求。

求求你了,別再讓別人幫你“助力”、“砍一刀”了!
請人幫忙,哪怕沒付出物質上的成本,也是對人情資源的消耗。
如果把這些可貴的人情資源,放在一兩分錢的“砍一刀”上,你可能覺得自己賺了。
實際上,你是把自己的人情資源大大地賤賣了,而讓無良商家賺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