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勤勞能致富,農民應該是最富有的。”
我的父母就是農民,父母的父母還是。
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真的很勤勞,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他們信奉的道理,就是“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但是,他們從未富有過,一輩子住在土磚屋裏,也沒有退休金,到晚年時,存款也就幾千。
當我到了中年,走出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山,在外頭闖蕩一番,忽而回頭,就明白了,勤勞不直接等同於富有。
01
原生家庭的窮困,限制了父輩的格局。
我的父親,出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小學畢業之後,就開始務農。
彼時,把肚子填飽,比讀書更重要。再說了,村裏人都是以種地,吃飽為主要目標,去外地讀書,壓根沒有想過。
既然大家都如此,父親輟學就心安理得了。祖父母也隨意。
父親二十多歲的時候,去縣城的一家機械廠上班。學會了修理柴油機,但是工資不高。據父親描述,一年到頭,還沒有種地的收入高。
從收入的角度看,父親就不辭而別了,回到老家,繼續種地。
父親看到了收入的差別,但是沒有計算“賺錢的勞動強度的差別”。在機械廠,上班幾小時,勞動強度是種地的一半。
我的母親,出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讀了初中,然後輟學了。原因有些奇葩,就是我的外公,不是貧農,其子女沒有上學的優先權。當然,母親也沒有積極爭取上高中。
外公外婆有七個孩子。其實生了九個,有兩個夭折了。
孩子多了,這每天的飯菜,就供應不足了。母親離開學校,就變成了主要勞動力,得想辦法養活弟弟妹妹。
父母都住在低矮的泥巴房子裏,都經歷了食不果腹的苦。因此,他們最大的目標,就是建大一點的房子,把地種好,保證吃喝。
在我上初一的時候,我的哥哥姐姐在初二初三。並且,我們的成績,都在學校前二十名。
校長到我家,建議我的父母,想盡辦法,讓孩子讀高中。
結果呢?父母把多年的積蓄拿出來,修建了一棟土磚屋。大概花了六千多,其中借債兩千。
當我和哥哥姐姐畢業的時候,家裏是“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了。讀高中的機會,自然是沒有的。
還好,我考上了中專,需要的費用很少。父母就同意送我去“深造”了。至於哥哥姐姐的人生,父母這樣說:“打工去吧,反正讀完高中,還是去打工。”
一個沒有格局的家庭,窮三代,果真如此。
02
低層次的勤勞,永遠得不到高效益。
我的父母,真的很勤勞。這是沿襲了我的祖輩的習慣。
大年初二開始,父親就一頭紮進了田野。
父親要把牛糞、豬糞都挑到田裏,並且挖一個坑,淺淺地埋起來。
父親揮舞著鐮刀,把田埂上的野草割掉,然後用鋤頭把野草的根也刨掉。
父親養了一頭牛,每天早晚,不是放牛,就是給牛送去一把青草。牛欄,被父親修理了無數次。
母親也沒有閑著,她大年三十,還在熬豬食。
母親拼命做年糕,一些用來自己吃,一些用來給親戚。這一件事,讓母親忙了一個多月。
天濛濛亮,母親就去菜地了。把菜管好了,這家裏的豬,才不會餓著,會長得快一些。
到了夏日,父母早出晚歸,還被暴曬。他們要雙搶,儘早把早稻收割,把晚稻秧苗插下去。
父母被曬得黝黑,父親熬不住,還在田埂上,暈倒過好幾次。
再算父母一年的收入。除去一家的開銷,剩下的,也就一兩千元。
若是遇到年成不好,沒有風調雨順,年底可能一文不剩。
毫無疑問,父母的勤勞,其實低層次的努力,他們的付出,和回報,是不對等的。
偶爾父母會去打零工,幫村裏人蓋房子,或者去參與修水渠。一天的工錢,三五塊。但是拿到工錢,往往是幾個月之後。
有的人家,可能拖欠工錢,三五年。
那時候村裏的萬元戶,他們的勞作方式,就大不一樣了。
他們多半不會養牛,而是用拖拉機,還可以幫助他人耕地,這收入是不菲的。
他們養豬不多,更多是買別人家的豬,到縣城去賣掉。
他們開拖拉機,幫人拉貨;他們收購村裏人的粽葉,到外地去賣。
我很不理解,父母為什麼沒有學到萬元戶的生活模式呢?敢於打破傳統,開始機械化,積極找生意門路。
03
父輩過早把翻身的期待,留在子女的身上。
社會學家費孝通說:“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是的,我們的父母也指望兒女成為富人。
不過奇怪的是,我的父母,在臨近五十歲的時候,就不怎麼幹活了,而是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以後啊,這個家,就看你們的啦。”
父母起早貪黑多年,也確實是累了。因此他們把家庭的接力棒,放在兒女身上,是有理由的。
父母更現實的是,把養老的任務,也交給兒女。因為他們曾經,也是湊錢,給爺爺奶奶這一輩的人養老。
子子孫孫,都應該傳遞“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觀念。我們的父母,就是這樣想的。他們並沒有跟上新時代的養老觀。
記得兩千零幾年的時候,村裏有人花了兩萬多,就換來了退休。我的父母也知道,但是身上沒錢,愛莫能助。父母也沒有使勁往這方面去想,因為祖輩沒有這樣的“規矩”。
如今,父母老了,沒有退休金,兒女給的贍養費也不多。因此父母又開啟了勤勞模式,種菜,再挑到集市去賣。
父母修建的泥巴房子,也老了,總是漏雨,總是修修補補。這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也花了不少錢。
我們說,把老家的房子丟掉,大家去城裏住吧,父母不同意。父母的勤勞,還要延續,和房子同在。
04
是的,“勤勞”和“致富”是因果關係,但不是平衡的因果關係。
沒有價值的勤勞,只是會浪費時間,消耗身體,麻痹精神。
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為什麼我們的父輩不明白?大概是他們沒有讀過古人的書吧。
人到中年,如果你也如父輩勤勞,但是不富有,建議你稍作休息,做個長期規劃,多讀書,學一門技能,把幹活的效率提上來。
如果你很累了,就休息,養好身體。甚至你還可以學“錢生錢”的生活方式。
別總是鼓吹“起早貪黑”了,勞逸結合才好。
當然,也別抱怨父輩,我們還是靠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