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早晨是田裏的農夫,傍晚就一舉高中,做官去了。多少人,都是這樣盼望著。
現實卻告訴我們,太多的人,早晨是農夫,夜裏還是農夫,明天還是。這些人之中,就有我們的父親。
小時候,我們把父親比喻成一座山,無比偉岸。
後來慢慢發現,父親太弱小了,我們幾乎不能拼爹,只能靠自己。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當我們也做了父母,成了家庭的頂樑柱,再去看父親的走過的路,就能明白,父親拼搏了大半生,還是底層人。
01
父親的父親,格局太小。
我的父親,出生在湘南的一條大河的河畔。
按照歷史的發展,經濟發展最好的地方,都有“大河文明”。也就是說,發展更好,還有碼頭、渡口等,能夠更快知道外界的資訊。
我的祖父,依靠大河,做了擺渡人,也因此結交到了很多做生意的客商。
有客商介紹我的父親去城裏的某機械廠打工。祖父答應了。
父親在機械廠,也學到了很多柴油、汽油機的修理技術。但是他只是做了兩年,就回家了。因為祖父認為,機械廠的工錢太少,還不如在家種地、擺渡、伐木。
就這樣,父親失去了進城定居的機會。
一晃就過了多年,村裏人陸陸續續外出,到城裏定居。父親才追悔莫及,原來自己可以早人家二十多年進城。
事實上,和父親在機械廠的工友,都慢慢變成了正式職工,也享受了退休待遇。
俗話說:“父親的格局,兒女的結局。”果然,父親的父親沒有格局,那麼父親是混不出什麼名堂的。
當父親老了,還在面朝黃土背朝天,很累的時候,吧嗒吧嗒地抽煙,為生計發愁,顯得迷茫。
對比一下,北宋的蘇軾,其爺爺蘇序,樂善好施,也給了子女讀書的條件。從而蘇軾的父親蘇洵,就有了讀書成才的驕傲。
還有清末的曾國藩,也是在爺爺這一輩開始,就領悟到了讀書的好處,於是經歷三代人的努力,培養出了進士。
若你的父親一直在底層混日子,也許是延續了祖父的人生,一切早有安排。
02
父親窮怕了,畏畏縮縮。
當我的父親結婚後,有了小家庭。也就意味著脫離了原生家庭。
可是父親一直在一窮二白的樣子。太多的日子,恨不得把一分錢都掰開,慢慢花。
有一次,我問父親,是否答應給錢買書,也就幾角錢。
父親沉默了一會,然後說:“問你母親去。”
後來才知道,父親身無分文,家裏很長一段時間,靠母親賣菜補貼家用。
就在父親窮困的時候,機會來了。那就是大河要攔腰截斷,變成水庫。村民需要搬家到外地居住。
新的居住地,可以是郊區,也可以是遙遠的山區。
父親想了想,說:“去山區吧。”
郊區交通條件好,除了房子,就沒有菜地和稻田,只能靠打工賺錢。山區有房子,也有田地。父親認為,只要有地,就能活下去,他壓根沒想,自己可以做生意,開店鋪之類。
當然,就算父親想要開店,也是沒有本金的,一兩百塊都像一兩百斤的大石頭,能壓得父親喘不過氣來。
有人邀約父親販賣牛羊,父親居然不知所措。主要他怕虧本。
有機會,父親可以承包小工程,但是父親讓給了別人,自己卻又在工地幹活,搬石頭,攪拌水泥。
一方面是收入少得可憐,一方面是賺錢的門路,不敢開始,一方面是父親使勁摳門,希望能年年有餘。似乎父親活得很矛盾。
古人雲:“窮且不墜青雲之志。”這在普通人面前,是一句雞湯,沒有實際用途。很多窮苦的人,志向不大,甚至沒有骨氣。
人窮,格局就會變小,甚至心眼都很小。怕這、怕那,就是不怕窮。
03
父親無依無靠,難成大器。
在我讀中專的時候,姐姐在讀職校,家裏的開銷大了很多。
到了開學日,父親很是發愁。
我見父親提著一些糯米,去了村裏的胡包頭家。胡包頭常常請父親去工地幹活。
父親從胡包頭家回來,借到了幾百塊錢,還錢的方式,就是以後用工錢沖抵。
在胡包頭面前,父親給煙,糯米是禮物。父親還小心翼翼說話,就怕胡包頭不答應。
我也見過父親在城裏某工地,因為遲到了幾分鐘、搞錯了水泥配比,被工頭訓斥。父親沒有反駁,只是低頭。
在某個傍晚,父親也會借著酒勁,說:“有什麼辦法呢?要是工地不要我,那一家人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父親誰都不能依靠,回到家,卻還要托舉兒女。雖然父親托舉的力量很小,但那也是父親全部的力量。
若是用心體會,父親托舉兒女的手,一定在抖動。
俗話說:“獨木不成林。”
父親努力了,汗水流了很多,但是他依舊無能為力。誰幫一幫父親呢?或許有母親的力量,或者母親只知道責備。此外,父親顯得孤獨。
04
有一段時間,看到農民工“川哥”,把自己在工地幹活、吃飯的情況,做了直播,引來了很多的粉絲,也多了一份收入。
更難得的是,川哥的妻子,也樂在其中,在直播的時候,說:“他一個人拍太累了,我就去幫一下他嘛。”
真的令人欣慰,生活在底層的父親,也會抬頭仰望天空,也懂得“窮則思變”,跟上時代。收入多少,什麼工作不太重要,因為精神是高貴的。
如果有一天,你瞧不起在底層的父親,那就幫他一把,讓他學會仰望天空,去見見世面。或者勇敢地說:“父親,別怕,有我呢。”
父親在底層,其實也是我們的一塊墊腳石,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