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講究的是門當戶對。
兩個大家庭,實力差不多,三觀也類似,小倆口在一起,才不累,誰也不吃虧。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是會變的。曾經看起來還好的人,也許後來就變成了垃圾人。
從長遠來看,比門當戶對更重要的,是小倆口能一直並駕齊驅,實力旗鼓相當。
作為父母,不僅希望自己的兒女有出息,也希望兒媳、女婿爭氣,起碼不要成為了“累贅”。
父母過了六十歲,進入老年,若是發現兒媳、女婿越來越沒有出息,又該如何呢?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01
別翻臉,切記莫欺少年窮。
唐朝時,秀才韋皋做了劍南節度使張廷賞家的女婿。
張廷賞作為岳父,看到韋皋,就十分不悅,沒有什麼好臉色。畢竟,韋皋一點發跡的現象都沒有。
岳母苗氏,認為韋皋以後會有前途的,不能圖眼前。
看過了岳父多次臉色之後,韋皋外出求學。
兜兜轉轉十多年,韋皋投筆從戎,在涇原兵變時立下功勞,被多次提拔。
當韋皋功成名就之後,再回岳父家,張廷賞一臉羞愧,說:“吾不識人也。”
作為老人,應該看清楚“家庭的年齡結構”:自己很老了,以後就是安度晚年;兒女、女婿兒媳進入中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也處於上升的階段;孫輩還小,看不出具體情況。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主宰者,家庭的頂樑柱,一定 是中年人。
也許有的中年人,三十多歲,還是一塌糊塗,但是到了五十歲,就小有成就了。
但老人能夠想一下,兒媳、女婿五十歲時的樣子,那就不會抱怨了。更不會嫌棄、瞧不起。
老人和兒媳女婿翻臉,就更不對了。
今天翻臉了,就怕兒媳女婿拖累自己的家庭,過了幾年,看到兒媳女婿變好了,那又如何相處呢?
雖然老人不一定和兒女住一家,不會天天對著兒媳女婿,但到底是一個大家庭裏的人,低頭不見抬頭見。
對於外人,我們都能“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對自家人,為什麼就做不到呢?應該內外一致,擺出公正心。
多一些溫和的臉色,表示鼓勵,看好,很有必要,也體現了老人的格局。
02
別拿錢討好,免得竹籃打水一場空。
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會去帶娃,因此和兒媳、女婿,還要日日相處。
小家庭,也許是兒子去打工賺錢,兒媳家附近的超市,隨便做點什麼,收入很低;或者兒媳長期不工作。
女兒家,也可能是女兒賺錢養家,女婿反而無所事事。或許女婿的工作很一般,也看不到前程,收入很低。也可能女婿微薄的收入,支撐家庭,女兒什麼都不做,小家庭的生活,長期困頓。
更可怕的是,兒媳或者女婿,聽從親戚朋友的建議,投資創業,卻虧得一塌糊塗。
看兒女的小家庭,日子不太好,老人心疼啊,自然就會掏錢,不僅給孫輩用,還貼補日常開銷。
若是投資失敗的情況,老人指不定想盡辦法去打工賺錢,然後把錢用來還債。
反過來看老人自己,都六七十歲了,還能賺錢也是暫時的,歲月不饒人,到底是要退出社會舞臺,身體也不允許。
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老人掏空了一切,把兒女的家庭變得好一點了,但是老人的贍養費用,卻變成了大麻煩。
老人掏錢出去,和撈錢回來,這是兩回事,並多半不是對等的。付出不一定有回報。
養老總是靠自己的。不管兒孫如何混得不好,老人都要留一手,足有的養老本,這是必須的。
03
別勸離婚,懂得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和我同村的劉大媽,遇到了一個很刁鑽的兒媳。
兒媳偶爾去打工,大部分的時間靠兒子養著。
兒媳的脾氣也不太好,總是罵罵咧咧。
劉大媽看不慣兒媳,就勸說兒子離婚。
劉大媽認為,兒子離婚了,隨時可以再找一個。沒有考慮到,兒子已經快四十歲了,並且有兩個孩子。
劉大媽還信誓旦旦地說:“怕啥,兒子,你也是一個勤快的人,賺錢快,人也標緻。”
就在兒子離婚後的第五年,一家人終於後悔了。看到兒子長期單身,誰都於心不忍。讓劉大媽痛苦的是,兩個孩子都只能由她帶著,一刻都沒有消停。
實話實說,這愛人還是原配好。再婚是要謹慎的。
從老人的角度看,兒媳女婿不太好,這會引發偏見。但是我們從兒子女兒的角度看,婚姻也許是可以湊合的。
有的兒子,寧願自己累得氣喘吁吁,也心疼兒媳,還把錢都給兒媳。老人還真的管不住。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何必干預呢?
小日子,到底是兒女自己的事,老人主張結婚、離婚、再婚,都顯得不妥。哪怕是兒媳或者女婿,遇到了第三者,這最後的決定權,也交給兒女。
04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兒女一旦結婚,和父母不是真正的一家人了。父母及時調整角色,改變生活方式,才是對兒女最大的愛護。
要懂得,父母對成年的兒女,是一種互助關係;老人對兒媳女婿,是一種尊重關係;老人對孫輩,是隔代親。
關係扯得清清楚楚,那就便於明算賬,保持距離。
千萬不要對兒女的家庭,指手畫腳,拼命去幫一把,都顯得多餘。
多想一想以後吧,才知道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