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不應該是家庭的負擔,更不應該是社會的蛀蟲,而是晚輩學習的榜樣。
作為榜樣,在禮儀上,應該多學習,豐富自己;把祖先的教誨、傳統的習俗和現實結合,推陳出新,最終促進大家庭的友善和發展。
《荀子·君子篇》中說:“故尚賢使能,則主尊下安;貴賤有等,則令行而不流;親疏有分,則施行而不悖;長幼有序,則事業捷成而有所休。”
建議老人們,在和晚輩互動,隨禮的時候,要守住以下幾條規矩。
01
親疏有分:最好將“禮”交到對方的伴侶手中。
你有沒有想過,隨禮給兒子,和給兒媳,是兩碼事?
從人情世故分析,兒子是自己人,兒媳是外來人。但正因為有了外來人,家庭才欣欣向榮。
很多老人,把順序搞錯了,把兒媳撇開,什麼都是和兒子商量,什麼都站在兒子的這一方。甚至有老人會聯合兒子,欺負兒媳。這就讓兒媳寒心,對於以後的家事,就會袖手旁觀。
聰明的老人,把兒媳當自己人,適當勝過兒子。
同樣,給孫子和給孫媳婦,也是兩碼事。最好是給孫媳婦。
其他的親戚,都是可以分出內外的,我們對外大大方方的,能夠讓原本不太熟悉的“外人”,迅速拉近距離,從而改善了大家庭的關係。
背地裏,我們想一下:侄媳婦、女婿、外孫媳婦等,都說你會做人,你的形象就好了,並且他們都會因此對愛人這一方的大家庭,有更好的印象。
一個小小的細節,帶來的是心理的愉悅,老人的愛護。
02
長幼有序:越是尊重你的晚輩,越要愛護。
也許你作為長輩,有幾十,上百個晚輩。
你要對所有的晚輩,都畢恭畢敬嗎?大可不必了。
很多親戚,在成長的路上,不知不覺就弄丟了。他們都好幾年不會來拜年,就是紅白喜事,他們也不來。
既然對方已經釋放了一個信號——斷交。你就應該接納,保持冷淡的態度。
我們真正要交往的,是那些對自己不錯,也常常見得著的晚輩。
任何感情,都是雙向互動,不是一廂情願。
我的母親,在城裏住的時候,和我的一個表妹,關係很近。
表妹家在郊區,隔三差五會把蔬菜送過來。
表妹生二孩的時候,母親就給了大紅包,也親自到場祝賀。
母親和表妹,從親戚角度看,關係不是很近,不如兄弟姐妹、兒女和父母,但是距離近了,又增加了“遠親不如近鄰”的感情。
做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若不冷不熱,我就不理不睬。
03
貴賤有等:給窮晚輩送大禮,並且從不宣揚。
作為老人,有沒有想過這樣的事實:一百塊錢,給窮人是一個星期的伙食費,給富人是一手麻將的錢。
富人吃頓飯,可能一百塊錢都不夠一碗菜。根本不會珍惜你給的一百塊錢。
現實的做法,又恰好相反——錦上添花人擠人,雪中送炭還有誰?
德高望重的老人,是一定會分清楚,誰是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趨炎附勢。
都一把年紀了,還指望哪個晚輩給自己利益?還是哪個晚輩帶著你發財去?都不可能。
還是積極幫助窮親戚吧,他們更需要你的隨禮,也更加懂得感恩。
比方說,某個侄孫要去讀書,但是學費都湊不齊。你給五六百,就能夠解決很大的問題了。
還比方說,某個侄女,失業了,你給她一個紅包,也許就是幾天的安頓費用。
當然,對於富有的晚輩,不能說“不搭理”,而是按照常規隨禮,禮儀到位了就行了。
如果富有的晚輩計較你隨禮太少,說明這個晚輩不厚道,有唯利是圖的表現,少交往就是了。
04
量力而行:當自己窮困、病痛、遠行不便的時候,少隨禮,或不隨禮。
人老了,不是所有的場合,都要到場。
晚輩喊你去參加喜事,或者活動,這是尊重;你去不去,是你的決定,前後不衝突。
如果你沒有退休金,還靠兒女給的錢,才能過日子。這每天都緊巴巴的,能夠湊一百塊錢,都為難,你就給幾十塊錢,都行。
不要打腫臉充胖子。若晚輩回禮,比你隨禮更多,也大大方方接受。保障生活,很重要。
如果你有病痛,也行走不方便,可以請兒女代替你去參加喜事。或者你請人隨禮,人不到場,不去吃飯,也行。
很遙遠的晚輩,你去不去,要斟酌。這路途遙遠,鞍馬勞頓,不是鬧著玩的。
你在南方,晚輩在北方,彼此打個電話,問候就好了。隨禮這件事,還是儘量免了吧。
05
隨禮的習俗,有很多,也很繁瑣,我們不能照搬照抄。
俗話說:“老人不講古,後生要失譜。”
老人的做法,往往會在晚輩身上沿襲下去,因此要謹慎而行、道德排第一。
在隨禮之前,問一問具體的情況,都是什麼喜事,地方有什麼風俗習慣。長輩需要參加什麼環節的活動,便於準備紅包。比方說,婚禮上,新娘子給新郎家的長輩敬酒,這小紅包最好要準備。
在隨禮之後,問一問晚輩的家庭情況,看看是否需要幫助。若是要幫助,就再給一分錢,都行。
在平時,注重和晚輩的互動,彼此多一些瞭解。關係不要太生疏。長輩也可以放下面子,主動問一問,看看晚輩的朋友圈。
隨禮,是禮金,也是禮儀,還是真情,都要有規有矩。
在隨禮中展示的形象,也是老人留給大家庭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