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行》裏說:“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長如故。”
誠然,一個人老了,如秋後的大地,變得蕭瑟,露出了本來的面目。
在家庭裏,當夫妻的浪漫、生活的熱鬧散去,親人之間的關係,錢財的安排,都會發生改變。
本以為,老夫妻之中,有一個人先走,剩下的人,會得到子孫更好的關照,事實不盡然如此,往往有以下幾個家庭真相。
01
兒女眼裏,你多半是免費的保姆,就得照顧老伴的餘生。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家庭裏,若是老父母之中,一個人病倒多年,一個人還算健康的情況下,是很少請保姆的,就是兒女在家照顧病人,都少。
你心疼兒女,不想耽誤兒女的工作,因而總是說:“你爸(你媽)的事情,你們別操心了。”久而久之,大家就覺得,應該是你操心一切。
如果生病的老人,病得比較嚴重,你說“花光兩老的積蓄,再搶救一番”,兒女不一定同意。
雖然積蓄都是你和老伴賺來的,但是兒女認為,在病人身上就用完了積蓄,“你”的晚年,不是會拖累兒女嗎?人的私心,太不可思議了。
說實話,作為老人,要照顧另一個生病的老人,並且持續好幾年,真的太難了。卻只能,苦而不言。
02
逢年過節的盡孝,也許是最大的不孝。
失去了老伴,一個人獨居。到了過年過節,子孫都回來了,一起吃團圓飯,這是特別溫馨的場景,但是老人也是有苦難言的。
看到很多家庭,過年過節,兒女在低頭看手機,孩子在嬉鬧。只有老人獨自在做飯,還得想辦法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口味;興許還在之前的一兩個月裏,準備了一些土特產,讓兒女感受到年味。
連續多天,兒女說是“來探望父母”,其實是兒女在家,坐等吃飯。累倒的,是老人。
再看看兒女給的禮物,一大堆。但是老人也吃不完,顯得浪費。
兒女送的衣服鞋子,也不一定適合。但是老人不穿,子女也會責怪:“這老人太難伺候了,這樣不要,那樣不要。”
作為獨居的老人,真的不要一次性給太多的東西,而是需要平時的“細水長流”。
作為上了年紀的老父母,獨自一個人給一群人做飯,還真的有點吃不消。若是兒女回家,能夠自己做飯,老人才會覺得欣慰。
過年過節到父母家,若是兒女只顧吃頓飯,然後開車離開,那就顯然是來去匆匆,看一眼而已,反而讓老父母心酸。
03
同情你的親戚很多,共情的人基本上沒有。
當老伴過世那會,很多親戚都會趕來送葬,也會安慰健在的老人。
老伴過世後的一段時間,住得比較近的親戚,也會走動,看看老人過得好不好,是否習慣。
尤其是兄弟姐妹,大家血脈相連,多關照,多走動,平日也會擔心。
但是親戚的關心,持續不了多久,並且對老人的真實心理,也是不太能理解的。
關心,多半停留在表面,客套是客套,但是不能起到太多作用。
就是老人生病的時候,有親戚來走動,送上一份禮金,那也是在日後,要歸還的。一個紅包,換取另一個紅包,這樣的走動模式,還真的不是什麼幫忙。
一次次談起失去老伴的過程,還真的不是關愛,是翻開內心的傷疤。
看看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生活已經夠痛苦了,但是人們來看她,不能好好安慰,更不會解決問題,而是帶著嘲諷,好奇,羞辱來的。
很多人好奇,她到底有什麼悲催的故事,聽一聽,當成消遣。
有人看到附近有孩子,就挑起祥林嫂喪子的傷疤,就說:“祥林嫂,你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不是也就有這麼大了麼。”
作家丁玲如此點評:“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裏趕,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與其和親戚談一些紮心的往事,說失去伴侶的痛苦,還不如閉嘴,一個人打盹。
04
跟兒女住一起太難,老人還得靠自己。
很多家庭裏,若是老父母之中,有一個人過世了,剩下的人會跟隨子女外出。尤其是農村,老人一個人在老家,是特別不方便,也不讓人放心。
可是,老人跟隨兒女一起住,這日子也不好過。
跟著兒子,得看到兒媳的臉色。時間長了,這臉色不好看。
跟著女兒,又似乎不符合傳統,外人會說三道四。也許兒子也不太樂意,怕女兒把老人身上的錢財,都掏空了。
當老人身上一分錢都沒有的時候,每天的生活開銷,都要兒女攤派,這似乎也為難了兒女。說好的規矩,兒女也認可了,但是不一定會執行。
也許一個月讓兒女給三四百,都無法持續很長時間。誰的心裏,都有一筆賬,怕好了其他的兄弟姐妹,吃虧的人是自己。
俗話說:“一個父親可以養好十個兒子,十個兒子不一定能養一個父親。”
老人沒有了老伴,儘量靠自己,雖然有苦衷,但是不看臉色,不看兒女們勾心鬥角。
05
在這裏,也期待兒女們,看到老人獨自養老的困頓,心甘情願地行孝。
管好家裏的老人,就是管好未來的自己。中年人不樹立好的榜樣,那麼中年人老了,兒女也會靠不住,這樣的家風,不可取,也不能有。
誰都有變老的那一天,也有老伴分離的那一天,需要未雨綢繆,準備一些養老錢,更要準備一份“人情味”。
想一想,失去老伴不可怕,可怕的家風歪了,人心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