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商人,趕著兩頭驢子去拉貨。
一頭驢子慢慢吞吞,另一頭驢子走得很快。
商人見狀,把慢驢身上的貨物,都放到快驢身上。
慢驢什麼都不用幹了,開心極了。
到了小鎮,商人看到一家餐廳,心想:“一頭驢能拉的貨,為什麼要兩頭驢呢?”然後把慢驢賣給了餐廳老闆,慢驢變成了盤中餐。
快驢拉著雙倍的貨物,越來越疲憊,終於轟然倒下。
這就是慢驢定律。
很多的老人,就像商人一樣,不懂得運籌帷幄,雖然有幾個子女,但是養老的問題,卻成為了壓垮家庭的一根稻草。
那些被子女孝順的老人,不僅僅是子女德行很高,而是老人會做人,在中年的時候,就有經營家庭的智慧,考慮長遠。
01
別偏心,錢財別留給某一個子女。
在知乎上,有一個女孩問:“如果你的父母把所有錢都給了你哥,你會給他們養老嗎?”
她描述,娘家在縣城,父母把房子和錢都給了哥哥,自己從小就沒有房間,覺得是寄人籬下。
現在,父母老了,卻希望她多回娘家,幫忙帶哥哥的孩子,做家務等。
網友“咳咳”回懟了一句:“會,但只保證他們不會餓死,之外的,我就不會了。”
是的,孝順是義務,但是給予更多的愛,就做不到了。畢竟,人的心寒了,是很難暖回來的。
對於偏心這件事,很多父母沒有搞明白。尤其是那些“重男輕女”的家庭,根本就沒有看到社會的真相,也沒有考慮到人生的後路。
琢磨一下,就會發現,偏心帶來兩種極端:被溺愛的孩子,每天都活在蜜罐裏,做什麼都能夠得到滿足,從而有恃無恐;被虧待的孩子,內心滿滿的委屈,然後在長大的路上,有了對原生家庭的怨恨。
一個孩子被溺愛壞了,一個孩子帶著仇恨離家出走。誰來負責養老,想起來都是難題。
原本可以給幾個孩子的關愛,堆積到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在培養“慢驢”——什麼壓力都沒有,還要嘲諷那些負重前行的人。
本以為,被溺愛的孩子可以撐起父母的晚年,但是孩子一無能力,二無孝心。
父母可能無法百分百均衡自己的關愛,也無法絕對公平地分配家財,但是可以相對公平,竭盡全力去養育孩子。只是看父母是否想要這樣做而已。
02
別固執,養老別指望某一個子女。
有一種很不好的現象,父母認為,誰家有錢,誰家的房子大一些,以後就住誰家。
想一想,有錢有勢的這一家,是不是真的得到了父母的幫助;有沒有生活的氛圍,兒媳或者女婿的態度如何?
尤其是在異鄉混得很好的子女,父母要去依靠,還真的有難度。
平時,父母說起混得好的子女,滿臉的驕傲,但也僅僅如此而已。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明朝有一位大臣叫“張居正”,每天工作很忙,地位也節節高,做到了內閣首輔。
每天都忙自己的事業,張居正多年都沒有回老家,年邁的父母,只能託付兄弟姐妹。
萬曆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過世,按照規矩,要回家守孝,但是張居正卻擔心丟了好的位置,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奪情。
朝廷上,大家議論紛紛,明神宗站在張居正這一邊,為了避免非議,放狠話:“再及張居正奪情者,誅無赦。”
從大局看,張居正沒有做錯,但是從小家庭看,其父母晚年的苦,是非常明顯的。若是父母僅僅依賴他一個人,可能要晚景淒涼了吧,起碼是缺少陪伴,內心孤獨。
當今社會,我們也會發現一些父母,把最好的給了遠行的兒女,把家財給了偏愛的子女,最後卻指望獨自闖蕩出名堂的子女養老送終。這有些可笑了。
也有一些父母,整天誇獎外頭的子女,對身邊的子女視而不見,卻每天要身邊的子女端飯送水。
一廂情願地指望誰幫忙養老,難免是在逼迫“快驢”——壓力很大,卻還要繼續被施壓。
03
人老了,和誰過,都是和自己過。
當老父母不被孝順的時候,千萬不要抱怨,而是看看自己錯在哪里,然後及時改正。
作家三毛說過:“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裏,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創造好的養老環境,其根源在父母本身,是父母長期經營家庭的結果。
人到晚年,最好的依靠,是你自己的“情”和“錢”。
從中年開始,善待子女,努力托舉每一個子女。就算家庭很窮,也要通過家庭 運作的規則,去激勵子女,而不是一廂情願。
當子女長大了,在家庭錢財分配上,要學會商議,尊重子女的建議。
在中年,父母要想盡辦法準備養老的金錢和房子,若是能退休,那就再好不過了。經濟上不依賴子女,贍養的問題就小多了。
父母和子女的情分,子女之間的情分都濃一些,那麼大家庭的環境也會好很多,每個子女都出一份力,反過來就能托舉父母的餘生。
04
好的家庭裏,子女是並駕齊驅的,年輕的父母是趕車的人;父母老了,又是坐車的人。
人老了,曾經如何趕車,現在就如何坐車,一報還一報。
在此,也勸子女們,百善孝為先,不管父母做了什麼,本著孝心去對待。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應該指出來,而不是等惡果出現了,才去怨恨。
俗話說:“不論兒女孝不孝,但問自己慈不慈。”
親人相處,心正尺平,尺平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