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忙斷腸。
同樣是老人,有人忙得不可開交,有人悠閒快樂,還有人閑得發慌。
可見,不同的活法,帶來的福氣是不一樣的。
每天都有一日三餐,怎麼吃,吃什麼,見證了家庭的煙火,也見證了養老的智慧。
若是堅持好好吃飯,福氣慢慢會漲上來。
01
多人吃飯,團圓熱鬧。
人老了,作為父母,總是希望每一個節日,都熱熱鬧鬧的。
不管路途多遠,人們都會想辦法回到家裏,吃一頓大餐。餐桌上,是老父母辛苦很多天的成果,若是年夜飯,甚至從入秋那天開始,就準備了。
餐桌上,是要有魚的,寓意年年有餘。
也有生菜,寓意大家可以生活美滿,發家發財。
糕點是有的,一定要給孩子,這是“步步高”的徵兆。
說起這些土特產,很多老人都知道,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卻忘了其中的幸福感呢?
身邊的人總是攀比,還告訴你,有大房子,有豪車,就是幸福。
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過年有新衣服,青黃不接的時候,家裏還有糧食,就幸福了。
我們到底是忘了,幸福的初衷是什麼?幸福最初,不就是衣食無憂,有地方遮風擋雨。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不追求什麼大房子,不要什麼豪車,也不求黃金萬兩,幸福感立馬就會翻倍。因為我們小時候盼望的生活水準,都達到了。
父母是家庭的風向標,怎麼安排吃飯,如何對待生活,就是福氣根源。
除了家宴,老人還要適當去參加聚會,走進社會大家庭。
看看熟悉的人,都用方式過日子。不帶著任何的利益,不去攀比,知道大家都過得好好的,都還健在,那就是寬慰了,心底也能湧動福氣。
作為長輩,被邀請到喜宴上,不要扭扭捏捏的,要大大方方的。被人尊重,你眉開眼笑,那就是納福了。
明代養生家呂坤說:“仁可長壽,德可延年。”
老人作為團圓飯的主角,隨意一些,熱情一點,接納晚輩的祝福,這是做人的修養,也是慈祥的體現。千萬別因為有過節,拒絕這個、拒絕那個、討厭一群,多少不愉快,一笑而過,就像一道美食,一掃而光。
02
夫妻吃飯,攜手向前。
更多的時候,老人是夫妻對坐,兩個人吃飯。
煙火氣少了一些,但是恩愛就多了一些,也隨意了一些。
但是我們別總是用中年時候的持家模式——男主外,女主內。好像天生就是女人要下廚一樣。
都是老人,都沒有啥事,就一起做家務,一起準備飯菜。
明知道,一頓飯,一人也能做到,但是兩個人一起做,感受的就是愛情。
對於有文化的老人,還會研究菜譜,看看如何才能提升做飯的能力,等來日,子女都來了,露一手看看。
當然,一些男人,年輕時下廚少,到了老年,就研究如何做飯,讓妻子也享受清閒的福氣。也許味道不太好,但是滋味很悠長。
飯菜裏,學問可大了。一個人學起來,枯燥無味,但是兩個人一起琢磨,那就是“對臺戲”。
《山家清供》記載,南宋末年的文人“林洪”,走了很遠的路,去拜訪隱居武夷山的止止師。
半路上,林洪捕獲一只兔子。
到了武夷山,兩個人一起動手,把兔子做成肉片,熱水煮熟後,放在鹵料上,慢慢享用。
看著兔肉,林洪賦詩一首:“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
吃飯,也是有學問的。千萬不要太呆板了,也不要太挑剔。夫妻整日大眼瞪小眼,這是要火冒三丈的。
電影《擺渡人》裏有一句臺詞:“能夠坐在一起吃火鍋的人都是同一個世界的人,其實吃什麼無所謂,身邊坐著誰才是最重要的。”
是啊,一把年紀了,還有人陪你吃飯,這是多幸福呢?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老夫妻一起外出,吃個盒飯,然後去看風景,也一定是特別開心的。畢竟,夫妻牽手走,也是別人眼裏的風景。
03
一人吃飯,享受孤獨。
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女越走越遠,兒女為了照顧孫輩,對父母的關照,自然就少了。
朋友會慢慢走散,同學也會各奔東西。
更難受的是,很多熟悉的人,一轉身就不見了,再也不見。
夫妻本是同林鳥,也禁不起時光的敲打,總有人先走一步。
孤獨是不能避免的,但真的不必在孤獨中垂淚。仍舊要好好吃飯。
一方面,自己好好生活,子女都少了擔憂,才能更好地工作;一方面,自己活好了,也是對得起老伴在天之靈。
正如《百年孤獨》中寫的:“一個幸福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事實上,社會關注到了獨居的人,還製造了單身火鍋、單身食譜。各種配料,一把倒進鍋裏,慢慢熬煮,也是不錯的選擇。
沒有人找你乾杯,那就自己和自己乾杯,也可以把美食分享到網路,和陌生人一起感悟幸福。
04
有人說:“當你幸福的時候,切勿喪失使你成為幸福的能力。”
過了六十歲,我們也可以卸下半生的疲憊了,也能過成自己了,幸福每天都有,千萬不要麻木不仁,不要刻意合群,也不要刻意孤獨。
一家子吃飯,有一家子的快樂;一個人吃飯,有一個人的安逸。
多一些心思,琢磨吃的味道,感悟一日三餐的升級,內心也會豐富起來。
境由心生,心中有滋味,日子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