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禪師說:“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不同的人生階段,看同樣的事物,感懷是大不一樣的。
小時候看孫悟空,是一個法力無邊,叱吒風雲的人。
長大後看孫悟空,是一個處處被制約,活得很無奈的人。
人你老了,再看悟空,就如南懷瑾說的:“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思想念頭生滅無常,本來抓不住的,像水中撈月,所以他不再執著了。”
如果有一天,我們也能“悟空”,那就達到了人生的頂級境界。
01
努力得到,謂之成長。
孫悟空從石頭縫裏蹦出來,地動山搖。
他勇敢地闖入水簾洞,被猴子們追捧會大王。
作為大王,他想給大家更多的福利,也展示自己的威風。因此,走上了拜師學藝的路。
獨自撐著竹筏,在海上漂泊,找到了菩提祖師,學到了七十二變,筋斗雲等。
學藝歸來,他從龍宮裏找到金箍棒,和牛魔王等結拜兄弟,大鬧天宮,得到齊天大聖的稱號。
一路過關斬將,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天上人間,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我們小時候,都有一個仗劍走天涯的夢,為此總想著成為孩子王。走進學堂,讀書,交友,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智慧,便於以後能夠得到好的工作,輕輕鬆松賺錢。
再大一些的時候,戀愛,結婚,育兒,都是在不斷得到。
康德在《人類學》中寫道:“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我們習慣把“得到”當成快樂,從“光溜溜地來人間”的狀態,變成了有工作、收入、愛情、房子、家庭、名譽的人。
就算腰纏萬貫了,也還是要得到,甚至有很強的危機感。認為自己得到不夠多,還要去索取。
適度的欲望,讓我們一直積極向上,物質的層次也在提升,就像孫悟空的早期狀態。
02
開始認慫,謂之成熟。
孫悟空大鬧天宮,引起了玉皇大帝的不滿。
如來也趕來湊熱鬧,和孫悟空鬥智鬥勇。
孫悟空以為自己的筋斗雲夠厲害了,沒想到,居然逃不出如來的手掌心。
如來輕輕鬆松把悟空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歷經了無數個寒冬,又接納了無數的風吹雨打,悟空被唐僧救出來。
本想,離開了五行山,人生就自由了。不曾料到,孫悟空被戴上了緊箍咒,人生隨時可以被唐僧控制。
唐僧要去西天取經,悟空乖乖跟隨,一路上降妖除魔。
自認為天下第一的悟空,居然很多次都打不過妖怪。
很紮心的是,曾經結拜的兄弟牛魔王,也生疏了。牛魔王的兒子紅孩兒,攔住了悟空的路,要吃唐僧。
一路上為唐僧保駕護航,卻不被唐僧信任,懷疑悟空濫殺無辜。
原來,悟空不是無所不能的,在現實面前,不得不低頭。
親友漸行漸遠、職場被人碾壓、總有一些工作,你沒有辦法做好,總有一些感情,你無法把握,總有一天你不得不認命。這就是人生。
作為70後的我們,小時候信誓旦旦地告訴老師,要做科學家,要當醫生等。
老師給我們點贊。
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始終在社會底層,能夠吃飽飯,都不錯了。
你再厲害,還是一個普通人,比你厲害的人物,比比皆是。
為了五鬥米折腰,這是人生常態。
俗話說:“熟穀常彎腰,稗草總抬頭。”
當我們認慫的時候,其實已經被社會毒打過,被現實磨滅了少年的銳氣,就像秋天的稻穀一樣。
03
主動放下,謂之成功。
悟空跟隨唐僧,一路奔波,終於到了西天,得到正經。
在往回走的路上,橫渡通天河,卻意外落水,導致經書打濕,還缺少了幾頁。
本是追求功德圓滿的,到頭來卻不會圓滿,遺憾才是註定的結果。
取經回來,悟空因功勞極大被封為鬥戰勝佛。
表面看來,悟空是成為了至高無上的“佛”。但按照其名,可以知道,他只是個覺悟者。
“鬥戰”,不是爭鬥,不是打敗誰,而是不斷秉持“無我”正見,與“我要、我想、我厭、我畏”奮鬥,直至戰勝一切私心偏好,不再沉迷於如意算盤。
說白了,就是一切歸零,敢於打敗自己的貪念、癡迷,舍去得到的物質,富貴,名氣等。
作家林清玄在《在雲上》中說:“能觀悲喜,有覺悟的心,獲得與失去都是很好。不能觀照,執迷於外相,得到和失去都是不幸。”
我們到了一定的年紀,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就越活越輕鬆了。
曾經得到的,失去的,都不會是煩惱的。
活了一輩子,兩手空空來,兩手空空走,本該如此,無畏無懼。
04
管理學者成君憶收:“從猢猻到鬥戰勝佛,孫悟空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由個人奮鬥失敗後轉向團隊成功,最終實現個人價值的經典案例。”
我們不一直在取經的路上麼?
從一無所有,到家庭富有,工作順利,廣交朋友,再到退休,老去,把得到的,都還給他人。
就是賴以生存的金錢,其實也是從我們的手裏經過,並沒有在我們的手裏永遠停留。
利益,一來一往;人生,一來一去,不過如此。
人生的境界,就是“空滿”之間,滿了,空了,如此輪回。
從今往後,悟空,有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