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但凡有老人過世的地方,就有連綿起伏的哭聲。
痛哭流淚,是對逝者的真情流露,也是孝道。
曹操說:“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不管如何哭泣,也無法挽留生命,還是多想一想接下來要做到事情,要面對的問題。
哭泣是一種比較極端的感情,對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有一定的傷害。若是不控制住,大哭不停,其後果不敢想像。
因此,建議以下幾種情況下,子孫還是不要哭泣了,這不是冷漠,而是回歸現實。
01
身體虛弱的人,不要大哭,保重身體要緊。
《晉書·阮籍傳》中記載:“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
竹林七賢中的阮籍,駕車外出,一路喝酒,到了路的盡頭,就大哭一場。可見,他是一個愛哭的人。
令人奇怪的是,阮籍的母親過世的時候,他卻及時停止了哭聲。還喝酒吃肉。母親落葬這一天,他還吃了一個豬蹄。
有人檢舉揭發,說阮籍不顧儒家禮儀。也有人建議,要朝廷嚴懲阮籍,以儆效尤。
曹魏的當權者司馬昭說:“他哀傷過度,身體有恙。喝酒吃肉,才能保命啊。”
是的,當時阮籍的身體非常虛弱,若是大哭不停,可能性命堪憂了。
作為家裏的兒子,總不能立馬就追隨母親而去吧。保重身體,比哭著送走母親,更為重要。
隨時都要記住,一個人的幸福只有在身體健康和精神安寧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來。
家中有老人過世,第一時間應該想到,子孫群體裏,誰的身體是非常虛弱的,或者正在生病住院。若是有病人,那就應該允許他不哭,或者直接回避葬禮。
我的鄰居老張,在父親過世的時候,就沒有通知其小弟。因為小弟剛剛做完大手術,下不了地。老張還把小弟的手機也騙走了,避免有親戚洩露了父親過世的資訊。
等小弟出院之後,老張才帶著弟弟去父親的墳頭上磕頭。
所有的親戚朋友,都認同了老張的做法。
舉辦葬禮,是非常哀傷的事情,千萬不要給生病、虛弱的人回避一下,或者到場了,選擇靜靜地守護,不流淚,少悲傷。
02
當大事的人,不要大哭,確保葬禮順順利利。
在我的老家,一旦有親人過世,就會從親人的兒女中,選擇一位“當大事”的人,主持大局。
兒女多的家庭裏,一般是“長兄”來主持。
葬禮,涉及到請長輩,會同本村人安排落葬流程,選擇墓地,酒宴安排等,並且只有幾天時間。可見,要做的事情,都要緊鑼密鼓,鬆懈不得。
試想一下,親戚朋友來參加葬禮,看到家裏所有的人都在痛哭,卻不安排具體的事情,這顯然有點本末倒置了。
《中庸》裏有這樣一段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是人的感情流露,但是任何一種情況下,都要適“中”。不要過於激烈了,否則就偏頗了。
一個當大事的人,應該是可以控制感情的人,能夠把痛苦放在心底,從容地處理問題。不僅在葬禮的過程中,帶著大家從悲傷走出去,還要在未來的日子裏帶著大家奔赴幸福。
作為家裏的其他成員,應該按照安排,積極配合,也不要一直哭泣。把喪事辦妥,這是第一要緊的事。
在一些比較偏遠的村落裏,子孫作為成年人,還是落葬的主要勞動力,應該隨時可以角色轉換。
03
葬禮過後,不要大哭,要歡喜地活下去。
在農村,但凡年長的老人過世,都稱為“喜喪”。過世,是喜氣的事情,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喪事一開始,家裏貼著白色的對聯;喪事結束之後,就要更換成紅色的對聯,表示一切都過去了,從今往後,大家一起紅紅火火過日子。
一般,在葬禮完成後,親友都散去之後,子孫在一起清算老人的遺產,並且進行分配。
對一些未成年的人,還要進行長期的生活安排。
對於老家的田地,進行管理,或者請村裏的人代為管理。
從種種跡象表明,及時收住了哭聲,這是符合禮儀的,也是促進家庭轉變,發展的必須行為。
從已故老人的本身來說,他在天國,也希望看到子孫和和美美地過日子,家裏有煙火氣,有笑聲,而不是有哭聲。
子孫活得更好,這本身就是對老人的一種孝順。
04
事實上,在葬禮上,我們還會看到一種人,哭得非常厲害,讓親戚朋友都為之動容。
但是這樣的人,不一定是孝順的人,也許是之前孝順不夠,然後“哭給大家看”,內心是很虛偽的,也有很大的愧疚感。
若是有人在葬禮上,哭得昏死過去,這無疑是給大家添麻煩了。
與其親人過世後,哭哭啼啼不停,不如在親人健在的時候,多一些陪伴,多一些關愛。
孝順到位了,問心無愧了,在親人過世的時候,哭聲才能控制得住,內心是可以釋然的。
人是不能複生。用哭聲送走親人,用笑聲過好餘生,家庭的發展,自然有序。
辦好一次體面的葬禮,而不是哭嚎的葬禮,這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