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多幾個朋友,互相攜手,人生就順溜了。
為了朋友,我們苦苦尋求,結果卻往往不盡人意。
活到一定的歲數,形單影隻的人,也真的不少。
一邊希望得到朋友,一邊不得不獨行,這真的令人內心沮喪。
如果你一個朋友都沒有,看看白居易和元稹,就會通透起來。

01
真正的朋友,本來就難遇到。
唐朝貞元十八年,三十一歲的白居易參加吏部考試,舉書判拔萃科。
環顧四周,一個才貌雙全的小夥子,走進視野。這就是比他小八歲的元稹。
第二年春天,白居易被授予授秘書省校書郎。
剛剛到單位報到,又一次遇到元稹,原來以後他們就是同事了。
一起上班幾年,他們志同道合,共同租房,宣導新樂府運動。
唐朝的科考,無疑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中進士之後,還要通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做官。
能夠同時高中的人,也就那麼幾個。能在高中之後,成為同事的,更是如中大獎一樣難。
當人到了職場,又因為小圈子不同,不得不成為對立面;不在同一個單位任職,也是常見的;更何況,很多同事,表面上客套,事實上在勾心鬥角。
白居易和元稹,從同事、同學變成朋友的時候,他們倍加珍惜。
有一天,元稹看著窗外的秋雨,不知道是想家了,還是感慨命運,非常憂傷。白居易以長者的身份,開導了一句:“莫怪獨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看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人,但是能夠結交的,有幾個呢?遠一點的人,都是陌路人;近一點的人,你還要防備,怕他搞鬼。
那些說是“朋友”的人,其實是借助朋友的名義,和你一起謀利罷了。能夠走心的,難能可貴。

02
長期不聯繫,朋友就散了。
一起工作的日子,一晃就過了多年。
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親過世了,回家守孝。
元和十年,白居易上書,建議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卻因此得罪權貴,被貶江州司馬;元稹積極站在朋友的身後,同樣是被貶的命運。
兩個朋友,從此就分開了數年。
令人驚訝的是,分開的日子,他們書信往來非常頻繁。每當有了感悟,立馬寫下來,郵寄給對方。
有一天,白居易在曲江慈恩寺喝酒,想起元稹應該到了梁州,立馬寫下:“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另一邊,元稹到了梁州,忽然想起白居易,寫下:“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
元稹去四川通州的時候,身體一直抱恙,覺得自己活不長了,就把自己所有的詩文,打包郵寄白居易,並且交代後事。
白居易收到詩文,細心保管。就是他被貶到地方,也隨時帶著,從未弄丟。
在九江工作的時候,白居易把詩文進行清點,說:“因覽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舊文26軸,開卷得意,忽如會面。”
在病苦之中的元稹,不想把壞情緒傳遞給白居易,就三年都沒有寫信。
白居易傷感不已,說:“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如此?”
當元稹收到白居易的書信時,淚流滿面:“無身尚擬魂相就,身在那無夢往還。”
是啊,多數的朋友,因為長久不聯繫,慢慢就走散了。如白居易和元稹,分別一段時間,就約見一次;分開的日子,書信往來,確實是很少見的。
如果你僅有的幾個朋友,都走散了,也很久不聯繫了。那麼你一個朋友都沒有了,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你還可以採用主動聯繫的方式,挽回朋友。但是你一廂情願,也是沒有用的。有些感情,錯過了,就是過去了。

03
總有一些情,相見不如懷念。
西元819年,元稹被召回長安;第二年,白居易也回到長安。一對飽經磨礪的人,終於可以再聚了。
可這一次相聚,他們卻沒有太多的話要說。元稹為了功名利祿,擠進權力的圈子;白居易反而是看淡了名利。
忽然想起一句話:“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不同的三觀,不同的圈子,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工作任務,讓能常常見面的人,無言以對。
直到元稹再一次被貶,到同州任職,才回過神,誰是最關愛自己的人?
接著白居易主動請求外調。
兩個分開的朋友,恢復了書信 交往。白居易勸說元稹:“莫嗟一日日催人,且貴一年年入手。”
831年,五十三歲的元稹病逝。白居易收到消息,半晌都沒有緩過神來。
當白居易也很老的時候,忽然想起元稹,感慨一句:“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原來,人是會變的,當一個人變成另外的樣子的時候,那就不要和過去的人走太近了。時光不會倒流,人情味也不會。
把感情留在記憶中,還能夠有一絲美好。回想起來,還是如初。

04
《唐才子傳》裏說:“微之與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未至,愛慕之情,可欺金石,千裏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
看過了名人的朋友情,一來是羡慕,二來是以人為鏡,反觀自己的感情世界,看透人情的淡泊和熱烈。
看歷史,你會發現,能成為朋友的人很多,但是能夠一起走到底的朋友很少。數以萬計的人之中,絕大多數是擦肩而過吧。
我們到底沒有白居易、元稹那麼幸運,也沒有他們那麼多情。有的,是柴米油鹽的生活,加上對世俗的接納。
人是世界的過客,身邊人是你命裏的過客,僅此而已。
從今往後,不管遇到誰,客客氣氣的,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