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的我們,小時候多半放過牛,能觀察到牛的一舉一動。
總統林肯和我們一樣,也在農村待過,和牛有緣。
他家裏的老牛,到了耕地的時候,就磨磨蹭蹭,不配合主人,效率很低。
有一天,牛忽然就變得迅速了,耕地的效果是杠杠的。
林肯研究了一番,發現牛的身上,有一只牛蠅,叮咬著,變相地激發了牛的內生動力。
這就是“牛蠅定律”。
很多四五十歲的人,就像一頭老牛,也開始頹廢,或者坐享其成了。而現實卻告訴我們,壯志未酬,還得再努力一把。
也許你很有本事,已經有房子車子,孩子也養大了,也有一定的存款,但別急著享受,等自己再老一些,再好好休息,這是讓自己笑到最後。

01
四五十歲就開始坐等養老,這是要失望的。
西晉剛剛建立,司馬炎帶頭享受生活。一統天下,真的太不容易了,也值得持續慶祝。
文武百官看皇上過奢侈的生活,紛紛仿效,就是上朝都是報喜不報憂,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大臣何曾陪同司馬炎一起喝酒,看到飯菜太奢侈了,就心中不安。
吃完飯,何曾回到家,對兒子們說:“皇上的後代恐怕就很危險了吧。”
接著,對幾個孫子說:“你們這一輩人必殃及禍亂。”
雖然預測到了禍害,但是何曾沒有勸說皇上,也沒有讓子孫留後路。
很快就發生了八王之亂,何曾的子孫,被東海王司馬越誅殺。
古人說:“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我們遠遠地,看古代的家庭興衰,就會感觸到,停止努力之後,人就會奢靡,就會把家業丟掉。
再看近處,我們的父母這一代的人。
很多家庭是在農村,父母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日子很難。當父母把兒女養大之後,就舒一口氣,也不再那麼努力賺錢了。
就說我的父親,四十多歲就有一句口頭禪,頻繁說給兒女聽:“這個家,看你們的了。”
父親六十多歲,身體還健康,要兒女給贍養費,但是兒女不太樂意。因此,父親不得不繼續種地,還去砍毛竹。
父親七十歲的時候,身體不太好,兒女給贍養費,也是理所當然。但是我的姐姐不樂意,她是外嫁女,也沒有得到娘家什麼好處;我的哥哥不很開心,因為他讀完初中,就去打工了,也沒有看到父親給他一片瓦。
當然,我是會給父親一些錢的,但是我也是靠打工,月收入很低,獨自贍養父母,不太現實。
一方面是父親自己沒有積蓄,不能退休,也沒有像樣的房子,導致晚年很苦;一方面是父親對兒女的愛,沒有延續,導致兒女不太樂意反哺。
說實話,任何一個家庭,最怕四五十的父母,啥都不幹,坐等兒女養老。這是兒女身上很大的負擔,也是父母沒有遠見的體現。

02
最大的本事,不是有存款和房子,而是一直向上。
有一副對聯說得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從奮發有為的樣子,到慵懶散很容易;從慵懶散,開始奮發有為,難於上青天。
看看我們的過去,一窮二白到家有存款,農村到城市,居無定所到買房,單身到成家,把兒女拉扯大,真的付出了不少汗水。
看看我們的未來,能夠依靠的,也只有自己。
有一句很紮心的話:“70後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不被兒女孝順的第一代。”
這句話還真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給我們忠告,讓我們自己去預備養老的大部分條件。
再次激發自己幾次,讓自己晚年無憂;到老了,也擁有正能量,這才是“格局”。
其一,沒有正式工作的人,把一部分存款,變成養老金,為自己準備養老保險。
其二,在工作的人,要努力守住工作,繼續做出成績,讓自己順利退休。
其三,守住自己的愛人,他是你以後的老伴,風風雨雨走過來了,還得一起看夕陽,走四方。
其四,繼續過勤儉節約的日子,這是保持好的傳統,也是讓自己有更多的存款,能夠年年有餘。
其五,舍去無用的飯局酒局,一定不要喝醉,保持健康的身體。也要學會養生了,吃喝有度,讓自己鍛煉起來,也定期去體檢。
其六,留住三五個好朋友,也關照兄弟姐妹,回報那些幫助了我們的好心人,別讓自己的晚年太孤獨,也別做無情無義的人。
要得到幸福的晚年,就要持續發力。
從中年來看,我們已經接近尾聲了,從老年來看,我們還是前腳踏入,後腳還在外頭。
愛人對我們的鞭策,孩子給我們的鼓勵,家庭壓力的承擔,生活的自律,就是我們生命中,無形的“牛蠅”。千萬不要知道太晚了。

03
作家馮夢龍說:“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
有本事,都代表過去的點點滴滴,是給了我們一個更好的起點,可以輕鬆出發。
割稻子,插秧,打螺絲,育兒,負債累累……那麼多的苦都吃過了,就不要差這幾年的苦了。
再堅持熬一熬,當你老了,有退休金,存款,房子,也有健康的身體,愛你的老伴,就贏了。
四五十歲的70後,談老不老,談死太早。
加油吧,勝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