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的時候,忙個不停,誰家有喜事,都沒有時間去參與,多半是請人代為隨禮。
尤其是農村、外縣市的親友,走動需要花時間,你壓根就沒有去的空閒。
退休了,一點都不忙了,把曾經生疏的關係,找回來。
不管是自己開車,還是租車、坐公交,去親戚朋友家走一圈,一起聊一聊過去的事,吃頓飯,甚至住一晚。也算是彌補曾經的遺憾吧。
在你的想像中,親友會到路口迎接,也會準備一些美味的飯菜。好客的人,會勸你喝酒,讓你多住幾天。
當然,你也會帶著禮物,堅持禮尚往來的社交規則。
多去幾家,你就會發現,親戚朋友都很現實,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熱情。
01
曾經求你幫忙,但是你沒有幫到的人,不想搭理你。
你在職場的時候,不一定有高官厚祿,但是大家認為:“你是有工作的人,見多識廣,總能在某些方面,幫一幫。”
尤其是在體制內的“你”,被親戚朋友認定為“萬事通”。
在長期的人情社會下,大家辦事的第一步,就會想到“找熟人”。而你就是大家眼裏,最熟的人。
但是你呢?位置不高,關係網也不很大,已只能託付同事,看如何把事情處理好,如何按照程式辦事。無法讓親戚朋友們都很滿意。
比方說,某個表兄弟,在本地和鄰居爭奪一塊菜地。這事情鬧到村裏,處理不好。表兄弟找到你,希望借助你的“官威”,壓制對方。這不是明擺著,為難你?
一旦你幫不到的時候,親友們就覺得:“這個人,太不靠譜了,太不願意幫忙了。”
你退休了,去這些親友家,難免是要坐冷板凳的。他們就等著你退休,看你無職無權的樣子。
你去走動,這是把熱情貼到冷眼上啊。
02
曾經被你幫助過的人,感念是一時的,不能感念一輩子。
在職場混了幾十年,總有一些親戚朋友,是被你幫助過的。
你退休了,再去親友家,多半是受歡迎的。畢竟,你的到來,恰好給對方一次感恩的機會。
按照傳統,感恩的方式,就是請客吃飯、送禮。
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如古人說的:“碗米恩,擔米仇。”
你幫助對方好幾次,都成功了,有一次沒有成功,那麼對方就怨你,抹掉你之前的恩情。
還有一種情況,你只是幫人小忙,對方也及時請你吃飯,送禮了。你還去對方家,這顯得有些多餘。對方覺得你這個人,太貪婪了。
你以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事實證明,不恩將仇報,就夠好了;報恩一時半會,就已經足夠了,指望太多,你就會失望。
03
長期不聯繫的親戚朋友,見面後略顯尷尬。
“多年不見,甚是想念”,這是很多人認定的感情。
提前打個電話,讓對方知道你什麼時候要去拜訪,也瞭解對方的近況。
快到對方家的時候,你顯得很期待。也會看到對方安排人到路口迎接。
但是你到了對方家,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感情,也會是“三分鐘熱度”。大家寒暄幾句之後,就不知道說什麼才好了。
感情很深的,也許是“客留三天發臭”的樣子,頭兩天是客客氣氣的,後來就覺得你這個人太多餘了。
尤其是農忙的時候,人家根本就沒有時間待客。你也跟著下地幹活,也是一把年紀了,不一定吃得消;你非得下地,主家覺得過意不去。
一些還要上班的人,看到你來了,簡單說幾句,就去上班了。你在他家,怪難為情的。
正如《西遊記》中說的:“三年不上門,單親也不親。”
走散的人,找回來,也是索然無味的。你不去找吧,還有一點點思念,有過去的一些美好片段。相見不如懷念,還真是如此。
04
年幼的晚輩,你都不認得,談不上情分。
魯迅在《故鄉》裏寫了這樣的場景。
閏土帶著兒子水生,一起來拜訪魯迅。水生看到魯迅,很是膽小——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你作為一把年紀的人,和年紀相仿的親戚朋友,是很熟悉,但是親戚朋友的子孫,和你就是生分的。
人與人之間,隔著一重關係,那就是靠待人的禮節來維繫了。遇到教養好的年輕人、孩子,還客客氣氣的,若是教養不好的孩子,指不定給你添麻煩,甚至一點客套都沒有。
你還可能把“輩分”搞錯,把自己的形象拉低。
還有一種很特別的情況:你的親戚朋友,在家是長輩,但也是投靠兒女過日子。這樣的長輩,在家是沒有話語權、待客權的。
你去這樣的親友家,就要看親友的兒女的臉色,親友要準備幾個好一點的菜,都顯得難為情,也許會被兒女埋怨好幾天。
05
作為退休老人,應該換位思考,綜合考慮,別一廂情願地去誰家做客。
這年頭,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情交往,大不一樣了。
建議做到三點,讓自己的社交溫馨一些。
其一,縮小社交圈,弄丟的關係,就不要去找回來了。很多人都是利益關係,你退休了,談不上利益,自然就談不上關係。
其二,和親友互動,最好是找一個小餐館,吃頓飯。不干涉到彼此的其他家人。
其三,去任何地方,帶上小禮物,也不要打算久留,儘量不打擾別人。
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想像,強加給現實生活。
退休了,多關心自己的小家庭,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