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說:“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所謂成長,就是努力讀書,擠進名利場;所謂變老,就是退出職場,淡泊名利。
這一來一去,就是一輩子。
可是有的人,卻總是糊塗,退休之後,還丟不開名利,要麼唉聲歎氣,迅速頹廢。
聰明的人都知道,退休是開啟人生的第二春,和少年、中年的努力方向,大不一樣。
退休後,一定要學會反向生活。
01
反向攀比:低配生活。
“人比人,氣死人”,我們和周圍的人對比,退休金少了很多,兒女也混到不太好。平時的吃喝拉撒,都顯得不夠檔次。
人的心,喜歡向上看,總是把高處的人當成參考物。不知不覺,我們總是往面子上貼金,空耗錢財和心情。
如果你看年輕人,會發現自己比他們幸運多了。他們找工作的機遇,更難;讀書更卷,還要延遲退休。
但是年輕人的生活,卻還有很多輕鬆的地方。
什麼時候,年輕人把“物美價廉”當成最高級的炫耀。在朋友圈裏,展示自己十幾元買來的包,還能裝很多東西,也看起來有檔次;去某個小眾地方打卡,花錢不多,吃好喝好,還有風景。
可以大大方方地邀約親戚朋友,去自己發現的一個“物美價廉”的店鋪,吃一頓。
原來,很多人比的是“價格、品牌”,現在聰明人比的是“性價比”。
有一對老夫妻,妻子總是買很貴的洗衣片、洗衣液等。退休後,妻子用普通的洗衣粉。看了一下效果,差不多,並沒有如同廣告說的,差距多大。
人家為了廣告效果做出來的畫面,你也信?還是自己去體驗,找到性價比最高的消費方式。
社會推崇低配生活,不是讓大家畏畏縮縮過日子,降低生活水準,而是儘量用少一點的錢,讓生活過得豐富。
好的家庭生活,一定能“物盡其用”,把節儉當成最大的“面子”。
02
反向流動:隨遇而安。
有很多人,總想著,退休了,就去農村老家。
那裏有童年的樂趣,還有熟悉的山水,空氣也不錯。
但是回到農村,發現一切都變了,交通不方便,小農意識還很強,窮山惡水出刁民。
也有老人,固執地在自己喜歡的小城生活。每到節假日,就等著兒女來拜訪,孝順。若是兒女不來,這就脾氣大了。
有一種互動的方式——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為什麼一定是兒女來拜訪老人,順著和老人的意思,非得去鄉下打造一片天呢?
為什麼不是老人隨著兒女,去兒女喜歡的城市呢?
兒女還在中年,他們需要生活,工作也忙,沒有太多的時間,方方面面照顧老人。就是從遠方到故鄉一次,都耗費好幾天,不一定能夠有足夠的假期。
內心通透的老人,總是“此心安處是吾鄉”,有空的時候,常常去兒女在的城市看看。自己很老了,走不動了,也能夠定居兒女所在的城市。
一輩子都在流動,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麼幸福都會有。
03
反向社交:人少緣深。
人在職場,為了幾個碎銀,總是希望社交圈變大。
為了社交,我們喜歡對別人好。這個“別人”,可能是上司,也可以是客戶,潛在的利益關係人。
退休了,社交的方式,要反過來了——對我好的人,我加倍珍惜;對我不好的人,及時舍去;我不求他,就沒有必要討好他。
根據對方的言行舉止,去看對方是否值得長期交往。你會發現,真正對你好的人,沒有幾個。這,不是悲哀,而是“正合我意”。
退休後,有三五知己,或者有幾個長期互助的鄰居,親戚,這就足夠了。
沒有必要把太多的人,請到生活中來了。不想去的聚會,大大方方地拒絕,沒有什麼不好意思。
一個圈子裏,人少了,人與人的距離就近了,互相幫助的氛圍更濃了。
04
反向旅遊:輕鬆怡然。
到過節的時候,你會發現,大部分的景區,都人山人海。
上班的時候,我們也僅僅是過節,才有那麼幾天假期,不看人海,又有什麼辦法呢?
詩曰:“不是閒人閑不得,能閑必非等閒人。”
退休了,閒暇的時間多了,可以說每天都是節假日。
真的不要去擠佔什麼節日了,應該把節日旅遊,讓給年輕人。
估摸著,什麼時候,什麼景區沒有什麼人,就去走一走;看看某地進入淡季了,就去看看,這看風景不趕路,也能夠減少開銷。
還有兩種反向旅遊方法,就是撇開門票很貴的景點,去看類似的不要錢的景點;把旅遊變成旅行、旅居,在一個地方體驗生活,而不是來去匆匆,打個卡。
別人 一天走的路,你用一個星期走完,也不是不可以。這感受,肯定會更好,也真正享受到了風景。
05
有個詞語,叫“逆來順受”。看起來是貶義詞,其實對於生活很有指導意義。
不順的事情,是和你的人生方向有衝突的,你把方向改變一下,那不就好了。
比方說,南風很大的時候,你要頂著風雨去避雨,肯定很難,但是你順著風,去另外一棟房子,就輕鬆了。並且,另外的房子,也可以避雨。
等風雨過後,你走出去,再去要去的地方,輕輕鬆松。
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社會,那就順著社會趨勢走。
我們不能改變過去,那就把過去當成出發點。
我們的錢財沒別人那麼多,那就把欲望降低一點。
我們的身體沒有那麼強悍,那就讓一步,天地寬。
我們無法走遍全世界,那就展開臂膀,擁抱世界。
轉念一想,萬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