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認為雛鷹的羽翼豐滿了,會把懸崖上的巢打翻,導致雛鷹不得不戰戰兢兢地飛起來,就算有雛鷹飛不起,摔了,老鷹也不會回頭。
從今往後,大家各奔前程,各自安好。
有一種叫清道的甲蟲,在生育期間,修建一個房子,存儲食物。
大概用四個月時間,培育子女,接著甲蟲父母就離開了,再也不會回來。
小甲蟲沒有了食物,就自己爬出去,生死由命。
《人間失格》中有這樣一段話:“相遇總是猝不及防,離別都是蓄謀已久,我們要習慣身邊的忽冷忽熱,也要看淡那些漸行漸遠。”
誠然,就算是父母和兒女,也別指望年年歲歲的陪伴,分別才是常態。
很多退休老人,以為自己時間寬裕了,可以在兒女家居住,期待兒女來家裏,一起吃飯,結局是會失望的,也不符闔家庭的發展規律。
聰明的退休老人,把階段性的關係,經營好,知足者常樂。
01
每一代的命運不同,只能漸行漸遠。
和我同村的李叔,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當地一家企業,招為工人。
當時,李叔被村裏人嘖嘖稱讚。
村裏能走出吃皇糧的人,那是鳳毛麟角的,也算是光宗耀祖。
到了九十年代,村裏有兩個年輕人,考上了中專。按照規則,中專畢業後,是可以分配工作的,進入到體制內。
年輕人的家裏,大擺筵席。家族裏的人,都來湊熱鬧,個個豎起大拇指。
李叔從一開始,就鞭策兒子小李,一定要努力讀書,將來進入體制內,最好是當鄉長。
隨著時代的變遷,考中專不是好的出路了,只有一些成績相對差的同學,才去中專。可是李叔,還是逼著小李去中專學校。
小李對父親的安排,非常不滿,硬是去了高中,後來考上了大專。
李叔又要求小李,參加本地的招聘考試,去體制內。小李不願意,因為體制內的工資太少,另外大專生可以報考的崗位,非常有限。
小李選擇了去東莞闖蕩,開了一家美食店。
小李還跑過一段時間外賣,開過兩年網約車。收入都很不錯,但是李叔卻氣急敗壞,認為這太沒有出息了,不如隔壁鄰居的孩子,起碼當了村幹部。
類似李叔的家庭情況,還有很多,體現了三個共性。
其一,兒女不按照父母設計的線路走,越來越不聽父母的話,還總是反駁,讓父母寒心。
其二,兒女不在父母喜歡的老家,非得去外地走一走,就算是做牛做馬,也待在外地。不打算回到老家過日子,一輩子都漂泊。
其三,兒女搞錢的方式,不太穩定,不是父母想像的樣子。一些搞錢的方式,被父母說成“旁門左道”。
因為每一代人出生的年代不同,接受的教育,接觸社會的方面,認知不同,因此導致三觀不同。非得在一起生活,無疑是雞、鴨、兔同在一個籠子裏。
幾代人在一起,比花錢不均更難的,是三觀不合。別以為你退休了,帶著退休金到兒女家,給兒女管吃喝,就會被歡迎。
02
階段性陪伴,聚散皆是緣分。
《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從孩子踏入學校的第一天,就意味著一步一步被送到遠方。
哪怕兒女回到家鄉,和父母也不是一家人。兒女會結婚,會有自己的小家庭。
有一段時間,父母有自己的工作,兒女也有。誰都無法放下工作,和對方長情陪伴。
父母退休了,也會有很長時間去幫助兒女帶娃,但那不是餘生的安排。娃大一點,就不要老人日日守護了。
因此,聰明的老人,習慣了階段性陪伴,把家庭關係變得更有溫度。
首先,逢年過節的一頓團圓飯,最是溫暖。
林帝浣在《等一朵花開》中寫道:“美食當中有文化內涵,一個東西好不好吃是相對的,你要把人的情感和地區的文化,歷史加進去,美食才能成為文化。”
每一個節日來臨之前,老父母準備土味的美食。
兒女回來了,嘗一嘗美食,就有了回家的感覺,能勾起很多童年的回憶。
等回憶撐滿了,兒女就要再次出發了。
農村有句土話:“人留三天討嫌,魚放三天發臭。”
若是兒女總是在家,這美食也會索然無味,老人也會嫌棄兒女好吃懶做。團圓飯的滋味,就不存在了。
多一些久別重逢,反而會讓家庭的煙火氣更濃。
然後,遠遠的牽掛,總是刻骨銘心。
退休了,沒事就關心一下孩子所在的城市吧。是下雨,是烈日,有什麼故事發生。
遇到暴雨的日子,告訴孩子記得帶傘,那一定是特別的愛。
最後,距離讓矛盾減弱,讓生活平靜。
一家人,總是有雞毛蒜皮的瑣事,唯有保持距離,才看不得太清楚。
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習慣生活,沒有太多的打擾,那就都很安靜。偶爾的相聚,愛都來不及,哪能用來吵架。
03
很喜歡一句話:“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會熠熠生輝。”
是的,分別後的思念,到了一定的濃度,入心入肺了,那就會重逢。
指望兒女的長期陪伴,這是期待兒女孝順,是對人品的考驗。
人與人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距離才是美,這是對人性的順從。
退休了,時間寬裕了,但別都用在兒女身上,而是自得其樂。
退休了,陪伴你最久的,是老伴,一起等日出,一起守日落。
兒孫自有兒孫福,少管閒事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