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為什麼這屆年輕人開始斷親?”
有人回應:“別說年輕人斷親,就是80後都不乏疏於走親戚的。”
斷親,好像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從斷了對表兄妹的聯繫之後,對姑姑、舅舅等,也開始冷漠了,甚至有人和兄弟姐妹都形同陌路。
那麼,斷親越來越嚴重的背後,真相是什麼呢?
到了一定的年紀,經歷了一些事情,你就深有感觸了。
01
親戚的計較,怕了。
凡事可大可小,拿起來千斤,放下來二兩。
看過很多的名言,聽過很多老人的教導,都是勸說我們要大度,別計較。
培根說:“禮儀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類間交際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過於計較的。如果把禮儀看得高於一切,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
但是什麼道理,一旦涉及到了自己的利益,觸碰到了自己的軟肋,就不管用了。
就說父母偏心這件事吧,放到誰身上,都是可怕的。
我的外婆,年輕的時候做生意,賺了一筆錢。
外婆八九十歲的時候,手裏的錢,慢慢變少。她還開始病痛,花錢的缺口很大。
小舅舅開始跟蹤外婆的錢,發現很大一部分,給了四舅舅。四舅舅當初買渡輪,拿走了,也沒有說還不還。
還有一部分,是大舅舅的兒子拿走了,用來去外地讀書。
接下來,幾個舅舅在一起商議,如何贍養外婆。小舅舅一口咬定,自己得錢少,應該少管;大舅舅不做聲,因為他自己也病懨懨的,入不敷出;四舅舅認為,應該平攤。
反正大家是不歡而散。
其實,外婆所有的錢,也就萬把塊。放到任何一個家庭裏,都是小錢。只是偏心的做法,讓大家無限放大,如火藥桶一樣。
類似的情況,在親戚中,還有很多。只要你帶上放大鏡,就看不到一件好事。
親戚禮尚往來,你一次隨禮五百,你有喜事,對方回禮三百,這兩百的差別,耿耿於懷。
親戚家辦喜事三次,你隨禮三次;你辦喜事一次。這就有兩次隨禮,收不回,你悶悶不樂。
過年了,親戚送你一袋米,你給親戚一桶油。這價值不一樣,你就吃虧了。
計較的人,還喜歡翻舊賬。大家聚一起,就是說過去的醜事,惱火得很。
如果你是一個大度的人,但是周圍的親戚不大度,就計較了。這不難受啊。
02
親戚的層次,亂了。
澎湃平臺上有一個例子。
唐某甜是一位29歲的律師,在上海工作。
經過努力,她做出了成績,並且上了電視節目。
老家無錫的堂哥,通過節目,聯繫到了唐某甜,並且發了微信紅包,表示友好。
她第一時間就把堂哥的聯繫方式刪除。從此不交往。
起源是,她上初中的時候,堂哥常常對她親摸,看起來是愛護,其實有圖謀不軌的跡象。
現在,堂哥聯繫她,大概是“富在深山有遠親”。
很長一段時間,她都在想,為什麼自己有這樣的親戚?想一想,就會很迷茫。
隨後,越來越肯定,自己已經不是低層次的人,應該離開低層次的圈子。從而內心變得安靜。
可以說,同樣是農村出生的一批親戚,經過多年的改變,就變得良莠不齊了。
有人在頂樓,有人在一樓;有人是富人,有人窮人;有人讀書勵志,有人好吃懶做,怨氣沖天;有人務農,有人務工……不同層次的人交往,這是很難受的。
過年的時候,我的在外地讀書的表堂弟回家了。
六十多歲的姑姑問:“你讀書,學什麼呀。”
堂弟說:“在交通大學。”
姑姑笑了:“就和縣裏那個交通駕校,是差不多的吧。”
堂弟想要解釋幾句,但是他忍住了,然後默默吃飯。很明顯,解釋是多餘的。
還有一些年輕的親戚,總是在過節的時候,被長輩審問:“找對象了嗎?月收入多少?”
苦苦相逼,把過節的氛圍,變得很尷尬。
網路時代,鋪天蓋地的資訊,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不是一樣的。每個人的理解,也不同。
生活資訊、網路資訊、理解能力,經濟條件,個人素質,混雜在一起,這交流,也真的夠嗆人了。但凡有個性的人,都會躲遠一點。
03
個人的實力,強了。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家庭都在農村。
遇到農忙,總得要幾個勞力,才能搞定。尤其是雙槍,季節不等人。
有親戚來幫忙,真的求之不得。
當然,親戚幫你了,你也會擠出時間,去給親戚幫忙。大家也達成了共識。
至於紅白喜事,往往是舉一群人的力量。
農村辦喜酒,村裏很多人,都會把碗筷、桌子凳子借過來,湊成多少桌;還把房間騰出來,給親戚朋友借宿。
如誰考上了大學,這學費的事情,也要親戚湊一湊。
互幫互助,一起湊,就變成了親戚互動的根本,也帶來了美好。
但是現在,家家戶戶都富有了,紅白喜事,也能自己掏錢搞定,很多家庭,辦喜事,不收禮。
至於農忙,也不那麼發愁了,多數是機械化。很多的親戚,都不在農村居住了,靠打工賺錢,沒有農忙。
農村的種地大戶,或者城裏的小公司,都是花錢請人,沒有依靠親戚朋友幫忙的想法。也不符合實際。
個人的能力強了,依賴他人的想法少了,那麼親戚的互動就降低了。“我不求你,靠你,憑什麼總是去討好你”,這樣的想法,很多人都有。
04
當社交和利益、三觀、家境等混合在一起,我們越發覺得,家裏親戚少也是一樁幸事。
看清了斷交的真相,我們也不要憤怒,也不必強行改變。
對你好的人,多珍惜,學會回報;對你不好的人,自然斷聯,不要打擊報復。
但凡能夠用金錢的,就少用人情。畢竟,錢債容易還,人情難還。
親戚的數量再多,還要看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