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考公熱度持續攀升。
還有一些地方,組成了“考公團”,大家互相鼓勁,資訊共用,非要進入體制內不可。
也見過一些孩子,他們大學畢業之後,拒絕考公,就是父母苦苦相逼,也不予理會。
捫心自問,孩子拼命進入體制內,是孩子的最佳選擇,還是父母的最終目標?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者說其根源,就在父母身上。
01
在古代,人分三六九等,體制內的人被定為高層。
很多的認知,不是今天忽然冒出來的,而是骨子裏自帶的。
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血脈,還有習慣、生活導向等。
《管子·小匡》中寫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從春秋戰國開始,天下的管理者,就把人分成幾等。“士”是最高等,很多地方還形成了士族。
一些諸侯國裏,士的地位,是可以世襲的。也就是說,一代人到體制內,混到高層了,那麼下一代也能得到對應的地位。
在商鞅變法中,有一條“獎勵軍功”——但凡在作戰中,能夠取得功勞的士兵,可以加官進爵。因此,士兵熱情高漲。從某種角度看,這就打開了普通人進入體制內的管道。
到了漢代,可以舉孝廉,進入體制內;到隋朝,可以科考進入體制內。每一條管道上,都擠滿了人。
人們把“洞房花燭,金榜題名”,作為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在《範進中舉》的故事裏,看到一個把科考當成終生事業的範進,因為科考成功,居然瘋掉了。
事實上,不僅國內,就是外國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在奧地利,有一位叫莫紮特的孩子,從小就被父親培養,專注彈鋼琴。
莫紮特在父親的支持下,八歲就會寫曲,單獨演奏;十二歲就寫歌劇。每次出門,都有豪華的馬車,受人矚目。
經過高強度的訓練,莫紮特終於成為了鋼琴家。
但匪夷所思的是,父親讓莫紮特成為了一名宮廷音樂師。
父親認為,莫紮特進入了體制內,並且在皇帝身邊工作,拿著穩定的俸祿,就非常驕傲了。
莫紮特為了鋼琴夢,準備辭職。父親因此憤憤不平。莫紮特讓父親幫忙帶孩子,父親果斷拒絕——他瞧不起不在體制內的兒子。
還有一個怪現象,就是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的體制內,那麼找對象,也要是體制內的。這就是“門當戶對”的硬性要求。一些原本在體制外的人,一旦進入體制內,可以把原來的配偶,或者對象,輕輕鬆松放棄。
比方說,唐朝的元稹,考上進士之後,對初戀“表妹”,就不當一回事了。
從古人的思維裏解讀,父母要孩子去體制內,就好理解了,這是祖先的安排而已。

02
為什麼很多父母拼命讓孩子進入體制內?原因有三個。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都提倡“勞動不分三六九等”。
任何一個崗位,只是分工不同,並不存在人身歧視。
賺錢的門路越來越多,人與人的階層,不再是“士、農、工、商”。甚至,“士、農、工、商”的角色,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新時代下,父母們,卻仍舊熱衷讓孩子到體制內。這就不僅僅是古人的做法在延續,而是父母本身的原因。
第一,父母為了生活,漂泊怕了。
從社會結構來看,當下成年人的父母,多半是60、70、80後。他們多數出生在農村,或者小鎮,小城。
為了謀生,多數的父母,過上了背井離鄉的生活。也經歷了打工的苦。
就拿我自己來說,剛剛初中畢業,就去打工。在東莞的工廠裏,昏天地暗地幹。
為了工作輕鬆一點,又多次跳槽,去了深圳,廣州等。反正,哪里有活幹,稍微輕鬆一點點,就去哪里。
我的一些同學,在本省幹活,但也多半流動到了省會、市里。
總是居無定所,收入不穩定,也不很高,這就讓父母有了“求穩定”的心態。
父母常常這樣教育孩子:“我吃夠了苦,就不想讓孩子繼續吃苦。”
不管孩子收入多少,穩定了,就夠了,父母就睡覺踏實了。
第二,父母站在底層,眼界有限。
父母多半是農二代,或者可以說祖祖輩輩都是農人。
隨著時代的變化,離開老家,去打工多年。
不知不覺,父母就形成了“打工者心態”——不想投資,害怕投資失敗,就簡簡單單過一生,把風險給別人。
更可怕的是,父母在打工的過程中,形成了——老闆給多少錢,我就幹多少活。多一點都是吃虧。與此同時,為了留住工作,就寧願看老闆的臉色,被罵幾句也行。
反正,父母是沒有真正過上富人的生活。觸及不到高層次的人群。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過:“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
沒有創造工作崗位的想法,也沒有突破工作限制的思維,那麼人的眼界就會很狹隘,似乎除了打工,別的事情都不行。
而體制內,就是父母眼裏最佳的“打工之地”。只是父母不承認,還說那是“上班”,模糊“打工的本質”。
第三,父母混在人群,習慣從眾。
周圍的人都去體制內的時候,你不去,不好意思;你去不了,就好難受。
你要是去了,有面子,父母更有面子。
很多年之前,在農村,若是誰的孩子去當鄉幹部,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一個村裏人都來慶祝。
當然,父母和親戚都認為,結交體制內的人,就是有關系的人。他們不知道,在法治時代,我們更加注重規則。

03
新時代下,體制內不是年輕人唯一的出路。
在知乎裏,一位年輕人在求助:想從體制辭職,家裏人不同意,很痛苦,怎麼辦?
他說,自己本科畢業,快三十歲了。做網路安全工作,一年收入幾萬,但是他在北京。錢,顯得杯水車薪。
從性格上看,他討厭單位的條條框框,不喜歡人情世故,並且他的同學,在外面打拼,收入高很多。
最可怕的是,他一眼就看到人生的盡頭,發現自己還要熬幾十年,日日雷同,心都碎了。
幾次和家庭裏談起辭職,父母拼命反對。孝順和人的前程,好難選啊。
還有一個女青年,她為了圓父母“體制內的夢”,考了異地鄉鎮事業編制。一年都難得回老家一次,而她的新婚丈夫卻在老家創業。
夫妻兩地分居,導致爭吵不斷;不是很多的收入,還有各種工作不適應,地方不適應,讓她崩潰了。父母卻只是反復強調:“別辭職,辭職了就會後悔……”
面對形形色色的情況,父母要學會變通,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
首先,高層和底層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現在只要能夠好好賺錢,走正道的年輕人,都在高層,起碼在奔赴高層。
然後,除了位置之外,人還有精神追求、婚姻觀念、家庭打造、地域喜好等。只有喜歡的行業,才會混得風生水起。
最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有的年輕人都在一條賽道,這是多可怕的事情?這也是父母創造的“內卷”。打開格局,擁有外卷思維,會發現,人生通透,可以走的路多了。
有遠見的父母,都在托舉孩子,但是不一定托舉到體制內,而是夢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