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這個社會,你會發現很多不合常理的現象。
一些揭不開鍋的家庭,沒有人幫助,體現了“窮在鬧市無人問”的狀態。
一些不算很窮的家庭,卻常常有人幫忙,似乎是錦上添花。
一些原本很窮的人,在貴人的幫助下,搖身一變,就是人上人。
一些村莊裏,幾戶人家都窮困,但是別人只是選擇其中一戶人家進行幫助。
帶著“人情”的誘惑,深度思考,就會明白,並不是窮人一定遇不到貴人,而是貴人長了眼睛,會選擇性地幫忙。
如果你也很窮,就捫心自問:“別人憑什麼幫我?”多問幾次,就茅塞頓開了。
01
貴人憑什麼拉窮人一把,真相有三個。
在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劉勰的人,出生在莒縣。
劉裕建立宋朝之後,劉氏家族得到了方方面面的照顧。
劉勰的祖父的兄弟劉秀之做了司空,官位顯赫。
可悲的是,劉勰的父親早亡,導致家道中落。家族的風光,也慢慢散去,窮困的生活,連綿不斷。
在沒有科舉的年代,讀書的出路很小,但是劉勰仍舊選擇了讀書,不願意沉淪。
很快,他遇到了第一個貴人——僧佑。
僧佑是定林寺的高僧,受到南齊、南梁皇帝的敬重。史書記載“凡黑白門徒,一萬一千餘人”,可見其名氣之大。
僧佑把劉勰帶到寺院,從此劉勰可以進出藏經閣,遨遊在書海裏。
在寺院讀書多年,劉勰獲得了很多給大官人寫碑文的機會,從而名聲大噪。
耗時五年,劉勰撰寫了《文心雕龍》。大概是文字生澀難懂,難遇知音。
幸運的是,梁武帝時期,開始重視對底層讀書人的提拔,於是劉勰遇到了第二個貴人——宰相沈約。
在沈約的推舉下,劉勰出任太子通事舍人等職位。
從走進寺院,到走出寺院,劉勰用了十五年之久。
朝堂上混了幾年,劉勰經歷了人間煙火,也感受到了人情世故,重新給自己定位。
他決定離開紅塵,回到定林寺。
當時,梁武帝重視佛法的弘揚,打造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景象,因此他非常支持劉勰的決定,並且幫其改名“慧地”。可以說,梁武帝是劉勰的第三個貴人。
後人評價劉勰:“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人,憑什麼得到名人、宰相、皇帝的幫忙?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三個真相。
第一,堅持積極向上的人,自帶吸引力。
生活很難,很多人因此哀嚎, 抱怨。
積極向上的人,如貧瘠土地上的野草,每一個春天,都會蓬勃。
雖然野草的樣子不美,但是在荒蕪的地方,一眼就會被發現。
窮苦的人,保持樂觀的精神,什麼都沒有做,就有鶴立雞群的樣子了,當然會被人高看一眼。
第二,長期積累智慧的人,自帶上升力。
讀書、寫書,讓自己有一技之長,有很多的生活智慧,就是沒有貴人來,也會慢慢上升。
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會被人發現,從而被貴人拉一把,推波助瀾。
第三,能和時代同頻的人,自帶順風力。
一個人可以順應時代,就會變成時代的佼佼者,被人幫助,就不奇怪了。
跟著時代走,那麼你和很多人,就會同步,也不會被時代淘汰。從而,志同道合的人,都可以是你的貴人。
02
為什麼你沒有遇到貴人,要“反求諸己”。
任何一件事,要取得成功,需要內因和外因的結合。
外因是推波助瀾的作用,內因才是決定性因素。
如果你一直沒有遇到貴人,那可能是這樣的情況:沒有人可以喊起一個裝睡的人;就算是親戚朋友,喊了幾句之後,也會失望,然後離開、放棄。
作為70後的我,一晃就四五十歲了。
身邊很多同學,變成了富人,也有一些同學,始終是窮苦人。
有一次同學聚會,老張同學抱怨:“我是倒楣透頂了,兄弟姐妹都討厭,父母也嘲諷我……”
原來,老張在家多年,也不想出去打工。他的弟弟在縣城開超市,賺得盆滿缽滿。
有一段時間,弟弟請老張幫忙送貨,工錢是底薪加提成。
老張送貨兩個月,就回農村了。他認為,弟弟擺明瞭是坑人,讓自己幹苦力,工錢比其他員工都少。
老張壓根沒有想過,自己好吃懶做,自然拿不到提成;對客戶也沒有好臉色,導致很多客戶拒絕他來送貨。
也有外地混的同學,請老張去打工,但是老張總是猶豫。畢竟,他才不想加班呢。
從老張的身上,到看一個定律——烏鴉定律。
一只烏鴉,總是“呱呱呱”,導致動物們都厭惡。
烏鴉被孤立之後,不會反思自己,而是選擇了搬家。
鴿子鄰居走過來,說:“你不改變自己的聲音,搬家到任何地方,也不會被歡迎。”
想一想,一個人帶著烏鴉嘴、渾身是黑壓壓的烏鴉毛,誰會喜歡?
把自己當下的狀況,對照那些很容易遇到貴人的窮人的狀況,立馬能夠發現端倪,並且找到改變的方向。
你丟掉烏鴉嘴,好好說話,學會聽話;舍去烏鴉毛,適度打扮自己,神采奕奕出門;總有舉手之勞的善意;多讀幾本書……肯定運氣會大有改變,別人會投來好的眼神,伸出熱情的手。
03
說簡單一點,你要遇到貴人,那麼你自己先要變成貴人。
任何一個有錢有勢的人,都是幫助那些有價值,或者有潛在價值的人,而不是爛泥巴糊不上牆的人。
所謂“出門遇貴人”,其實是出門就遇到更好的自己。
不要抱怨了,積極工作吧,就算掃大街,生活也會充滿陽光。
如果你是窮苦人,抱怨沒有貴人,那就積極向上,努力變成千里馬。
如果你是千里馬,遇不到伯樂,那就再努力一點,自己兼職做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