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意思是消極悲觀,不願意再活下去。
也指對人類、人間的厭惡情緒。狹義上一般指不願參與社會行動的重度症狀,廣義上也包含因社交關係引起的一些輕度的心理狀態。
開始厭世,這是一種非常消極的心態,如果不能夠及時治療的話,很可能會引發抑鬱症。
人的一生,不同階段就是會有不同的煩惱,俗話講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哪有一帆風順的人生道路呢?
煩惱多了,產生厭世心理就再正常不過了,我想大部分人都在生活中存在過厭世心理,比方說你遇到了晴天霹靂的挫折,讓你感到一蹶不振,仿佛對生活失去了希望,看什麼都是黑暗的,想什麼都是負能量,感到身邊沒好人,心裏面處處提防著最疼愛的人,久而久之你便會厭世。
關於厭世,原因有四個:
第一,父母家庭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更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的最佳老師。父母感情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了子女的三觀。一個和睦的家庭,一對感情融洽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是一個健康的,心態很好的孩子。而一個三天兩頭打架的不安家庭,會培養出一個心靈不安定的孩子。
作為父母,不要總是在子女面前吵鬧,真的會影響到子女的心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當家長的首先一定要以身作則。本人的職業是教師,首要的就是給自己的學生做出表率。如果自己連基本的生活與做人的準則都做不到,給別人講道理就是胡說八道。久而久之就會讓自己的子女對自己產生偏見。比方說,你在生活中是個懶惰成性的人,那麼你就沒資格對你的子女指指點點,讓他去幹這幹那,你自己都做不到,你憑什麼去教育他人呢?!再有就是自以為是的心理作祟,當家長的一定要多去傾聽自己子女的想法,要明白你的子女想要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哪怕你不能認同,也要學會尊重與傾聽,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耐心,才能讓子女去尊重你。
第二,沒有精神支柱。
說起來這精神支柱其實就是一種信仰,是大眾在社會生活中所公認的價值體系和人生榜樣。精神支柱能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激發人不斷進取。但是,人們的生活往往並不能完全按照個人心目中理想的軌跡發展,一些人的精神支柱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茫然感。
現實不盡如人意。如社會風氣的不正,腐敗現象的出現,人際關係的傾軋和爾虞我詐等等,使不少成年人的心態失衡。因此,有好多成年人以“局外人”的方式對待周圍事物,成為一個厭世者。
生活方式相對單調。青年人精力充沛,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適合並樂於進行刺激性活動。但父母對青年人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導致他們中的一些人對這種單調的生活方式極為厭倦。
第三,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最後給自己一個小時的時間,問問自己,你喜歡什麼,想得到什麼,學生時期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專業尤為重要,因為興趣決定了未來的人生與經濟能力;步入成年選擇一個有動力的工作,因為你熱愛才能為之付出,才能讓自己的未來更有發展,做一個不安於現狀的人,勇往直前的向前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