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不響”,是不吭聲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說話辦事低調,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解讀。 這種“不響”常常被誤認為是“老實巴交”“軟弱”“好欺負”“軟柿子”,其實不然。
有時候,“不響”是智慧的留白,是一種生活美學,話不說滿,事不做絕,給自己和他人都留有餘地。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曉霆表示,如果說“不響”是一種“退讓”,那麼這種表面上的“退讓”實則是對幸福生活的守護。 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許多上海父母總是教育孩子:如果在外面遇到有人挑釁你,千萬別爭強好勝,跟對方糾纏。 道理很簡單,因為你有幸福的家庭,有愛你的家人在等你平安歸來——這便是“幸福者退讓法則”。
反之,“戾氣”往往會讓人失去理智,陷入癲狂的失控狀態。 新聞里,因為自己不順心而傷害他人、報復社會的事件屢有發生。 起因都是為了一點小事互相不肯退讓,受害者也沉不住氣,做不到“不響”,結果進一步激怒了對方,導致對方情緒失控,釀成悲劇。
“幸福的人、珍惜生活的人,都要學一學這種’不響’,它包含著一種’省略’,等同於無可奉告、不想爭辯的意思。” 王曉霆如是說。
劃重點:「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面對認知水準不在一個層面的人,”不響“是不想陷入無謂的爭辯中; 面對仗勢欺人、蠻不講理的人,“不響”是一種無聲的抗議和蔑視。
所以,有大智慧的人,都懂得留一段空白,給他人、也給自己迴旋透氣的機會。 退一步海闊天空,用適時的「不響」守護好自己的幸福而寶貴的生活吧! (上海黃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