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說“壓力山大”,覺得壓力是一件有害身心健康的事情。
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凱利提出了一個顛覆一般認知的觀點,她認為:“最幸福的人並不是沒有壓力的人。相反,他們是那些壓力很大,但把壓力看作朋友的人。這樣的壓力,是生活的動力,也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
凱利在一項研究中,追蹤了3萬名美國成年人,並在8年後查看了相關的死亡記錄數據。結果顯示,那些相信壓力有害健康的參與者,會經常失眠、內分泌失調,並且誘發癌症或心臟病,最終使得死亡的風險增加了43%,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研究人員還估計,在追蹤死亡案例的8年中,有超過18.2萬人過早離世的原因,並不是壓力本身,而是認為壓力有害這個想法。
如果承受極大壓力的人,不認為壓力有害,死亡的風險就不會升高,甚至比壓力較小的參與者死亡風險更低。
同時,從生理的角度上來說,壓力也是有積極作用的。作為對壓力的反應,人類的腦垂體會釋放一種壓力性激素,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催產素。
它不僅僅作用於大腦,還有益於身體,比如作為天然的抗炎物,它能幫助血管在應對壓力時保持放鬆,促進心臟細胞恢復再生。
催產素可以很好地調節大腦的社交本能,促使人們與別人交往;而且,催產素讓人們渴望得到朋友或家人的接觸,甚至會促使你去主動幫助和關心那些你在乎的人。
各項研究表明,壓力本身沒有害,認為壓力有害才有壞處。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壓力思維模式呢?
第一步:承認壓力的存在。也就是說當你感受到壓力時,不逃避它,允許自己感知到壓力,包括它是如何影響身體的。
第二步:歡迎壓力。意識到壓力是你對在意的事物的反應,並聯結到壓力背後的積極動機。
第三步:運用壓力給你的能量。不要試圖耗費時間管理壓力,而是思考你現在可以做什麼來應對壓力。
每當你感受到壓力時,應用以上三步進行練習。你會逐漸看到壓力的好處,改變壓力有害的思維;你會更擅長應對壓力,焦慮和抑鬱狀況也會更少。
話說回來,難道那些所謂的“高手能人”是因為自己能力高強就沒有壓力了嗎?才怪,他們的壓力大了去了。
但他們都知道一點:你認為壓力好,壓力就幫助你;你認為壓力壞,壓力就折磨你。
庫珀·埃登斯曾說過:“與其恐懼,不如擁抱。”
比起對壓力和不安的逃避,對生活意義的追求才是身心健康的不二法則。最好方式的是選擇那些對你生活有意義的事情,然後相信自己能夠處理好伴隨而來的壓力,在努力中實現自己的潛能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