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期待,家和萬事興。
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越多,人生就越積極向上。就算當下有困難,但是我們都相信,好日子在後頭。
然而有的兒女,所有的期待,都是為了自己,在父母七十歲之後,出現各種狀況了,就暴露了真實的一面。
不得不說,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兒女有了以下幾種期待。
01
父母窮困,沒有退休金,子女盼“早走”。
不是所有的老父母,都可以退休,去跳廣場舞,打麻將,旅遊等。
很多老父母,一輩子在農村種地,收入微薄,或者在小工廠裏混,掙不到什麼錢,夠溫飽而已。
到了應該退休的年紀,還是一窮二白。在醫療方面,也只是新農合,保障係數相對較低。
在六十多歲的時候,還能夠靠打零工、種地,維持生活,也不要兒女管。興許,還能把吃不完的菜和米,送給兒女。
到了七十多少,父母種地的可能性就小了,打零工也行不通了,只能靠兒女接濟。
一開始,幾個兒女在一起,商議贍養費的問題,還是會同意的。畢竟,一個月給三五百塊錢,也不多。
過了一陣子,就會發現,兒女給贍養費的積極性越來越低,甚至有人給了一兩個月,就不給了。
算一筆細賬,一個月給贍養費三百,一年就是三千六,十年就是三萬六。這錢都夠買一輛車了吧。
但錢源源不斷地送到父母手裏的時候,兒女就抱怨:“為什麼父母,那麼窮,還要活那麼久?”
一旦有了盼望父母早走的心思,這盡孝就心不甘情不願了。
看到父母能吃能喝,就是不能幹活,這兒女是七竅生煙,內心一萬種不愉快。雖然嘴裏沒有說出來,但是內心已經產生了千萬個惡毒的念頭。
一家人聚餐的時候,兒女的內心是不純潔的,討厭父母活太久,那麼吃飯是不香的,看人的眼神是邪的。給父母看臉色,這就是很常見了。
當父母到了月底,不得不問兒女要錢的時候,這就只能看兒女的臉色了,怪難受的,又只能隱忍。
02
父母存款多,退休金也多,子女盼“多分”。
有一種父母,對養老的準備很充分;退休之後,還在想辦法去打工,又過節儉的日子,存款越來越多。
到了七十歲,這存款幾十萬,退休金一個月幾千。本應該晚年幸福。
可是父母的錢財,一旦被兒女盯上了,這苦日子就來了。
和我同住一個社區的劉大爺,夫妻都是某機械廠退休,有三個兒女。
小兒子結婚之後,到處晃蕩,沒有穩定的工作。
忽然有一天,小兒子說要開店鋪,向劉大爺借了二十萬。
小兒子拿到錢,就去了廣州。很明顯,開店是藉口,要錢是真的,也沒有打算還錢。
大兒子見狀,認為劉大爺管錢沒有能力,也可能偏心小兒子。就開口,拿走了劉大爺夫妻的退休金存摺。
這下好了,劉大爺和老伴每個月的生活費,還得看大兒子的臉色。
劉大爺的女兒,在縣城做小生意,以需要堆貨為理由,把家裏的車庫占了。
一個家庭,父母辛苦了大半生,過了七十歲應該享福了,應該有花錢的自由。一旦父母的錢財,被兒女惦記了,那麼花錢肯定不自由了。
兒女借助“父母無私愛自己”,反復索要父母的錢,最終導致父母變得窮困潦倒。
更糟糕的是,父母拿錢給兒女,但是給的數量不是一模一樣的,導致不均衡。兒女就以父母偏心為理由,拒絕贍養。
一邊是源源不斷地分走父母的錢財,一邊是和兄弟姐妹對比,認定自己是被薄待的人,這兒女是居心叵測啊。
作為父母,七十多歲了,被兒女算計怕了,不得不和兒女劃清界限,這家庭還有什麼溫暖啊。
03
父母體弱多病,走不動了,子女盼“遠行”。
古人雲:“長壽多辱;久病床前無孝子。”
老父母一旦走不動了,就需要兒女陪伴和照顧,一日三餐都要人管。
兒女作為中年人,要工作,要育兒,還要管父母的一日三餐,確實很麻煩。特別是在打工的人,哪能每天都有空管父母呢?
老父母多病,這就更麻煩,動不動就住院,一次就花好幾萬。在住院期間,日日夜夜的陪護,也是很麻煩的。
如何安頓走不動的父母?很多兒女會採用“輪流來”,或者一家長期照顧,另外幾家給錢的模式。
但是我們也會發現,有的兒女,在此刻選擇了遠行,去外地打工,或者和孫輩去了外地混,反正是不會來老家。
走遠了,那麼老家的父母如何,就是眼不見為淨了。
也有人玩“失蹤”。父母病痛了幾年,反正他是聯繫不上,人在哪里,不知道。
“失蹤”的人,其實也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但是他還知道,兄弟姐妹礙於血脈關係,不好意思去告自己。也臉皮厚一點,等一等,父母過世了就好了。
04
古人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孝順父母,不是要耗費巨大的錢財和精力,而是看有沒有用心,講不講良心。
真心反哺父母的人,就是自己有一塊麵包,也會分半塊給父母;自己只有一間房,也會裝下父母的一張床。
處處算計父母,擔心兄弟姐妹從父母身上撈好處,這才是孝順中,最難過的坎。
作家王小波說:“當你看多了外界的勾心鬥角,當你被工作的苦、生活的難折騰得疲憊不堪,你就會發現——家,就是你在這世上最後的去處。”
家是人生的歸處,養心的地方。到頭來,回到家,還得勾心鬥角,悲哀啊。
做人,千萬別太自私,對家人好一點,自己的晚年也會好一點。